
先进的驾驶舱
“我已经在青岛生活了一年多了,可以以一个青岛人的身份欢迎大家的到来。”安托万·安博格在不久前的空客H135直升机青岛总装线开业仪式上这样说道。作为这条总装线的总经理,为了项目的顺利推进,自2018年3月开工建设以来,安托万·安博格就工作生活在了青岛。
这是外国航空制造商在华建立的首条直升机总装线,也是欧洲以外的首条空客H135总装线,同时还是空客在2008年将A320飞机总装线落户天津之后,第二次将畅销机型的总装线带到中国。

程婕/摄
质量标准完全相同
“青岛总装的空客H135直升机的质量标准与欧洲生产的完全相同”。安托万·安博格告诉记者,包括主机身段、主变速箱及后机身段在内的主要部件分别由德国多瑙沃特和西班牙阿尔瓦塞特运抵青岛进行总装。6500平方米的总装厂房包括四个工作站位、一个喷漆车间、地面检测和飞行检测区域以及交付中心。“工位上的梯子和平台也是从德国运来的”。此前,H135唯一的总装线位于德国的多瑙沃特。
据总装线工作人员介绍,原材料由欧洲运抵厂房后,先进入一号站位,在这里进行主变速箱、发动机等大部件的集成。接着在二号站位进行舱门和尾梁的安装,“这时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直升机的样子了”。然后进入喷漆车间,进行客户涂装的喷涂。喷漆结束后,在第三站位和第四站位进行相关系统的测试以及内饰、座椅的安装。最后,直升机来到双航线站位进行地面和飞行检测,等待交付客户。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所有的总装流程中,飞行控制系统的安装和测试是难度最高的。

机舱内配备了担架等医疗救援设备
空客H135直升机青岛总装线目前雇用了40名员工,除8名来自空客直升机的德国专家外,剩下的员工大多来自青岛本地,并具有航空制造业的相关工作背景,其中23名员工还在德国多瑙沃特接受了在职培训。安托万·安博格说:“在去德国培训之前,来自空客的专家对这些中国员工进行了技能测试,他们均得到了很高的分数。”
对中国市场加大投入力度
据了解,空客H135直升机青岛总装线是基于2016年空客直升机与中国合作伙伴签订的100架H135采购框架协议而建立和运营的。这批订单此前已由德国多瑙沃特总装线总装交付了5架。自2019年起,剩下的95架直升机将在青岛总装线完成组装。该机型的最大起飞重量为2980公斤,最大续航里程为609公里,最大速度为278公里/小时,其主要构型用于紧急医疗救助服务。
空客直升机中国公司总经理魏薇透露,首架由青岛总装的直升机计划于2019年下半年下线。运营初期年产能18架,随着总装线的排产周期逐渐缩短,未来其年产能将翻一番,达到36架。值得一提的是,未来在青岛总装的直升机将全部交付给中国客户。

总装厂房内的一号站位
“中国对应急救援直升机的需求量很大,H135作为一款经典的双发轻型直升机,在应急救援领域是一款非常成熟、性价比很高的产品”。魏薇表示,之所以选择H135这款机型在中国进行总装生产,是因为其非常适合中国市场。除应急救援外,H135还具备全任务构型能力,在搜救、执法、消防和旅游等多任务领域均可胜任。目前,1300余架H135系列直升机运营于全球各地,累计实现了500多万飞行小时。
截至2018年底,共有260架空客直升机在中国服役,占据中国民用直升机机队数量的37%,共服务于83家客户。魏薇十分看好中国的直升机市场。她表示,尽管中国不是空客直升机产品在全球最大的市场,但却是增速最快的市场,年增长率达到20%。随着直升机紧急医疗服务、公共服务及近海风电业务的快速发展,中国未来20年将需要约600架轻型双发直升机。
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空客直升机正在为中国客户构建全国性的支持网络,并提供专门的培训服务。目前,中信海直、首航直升机和国网通航已经成为空客直升机的授权维修中心。空客直升机还与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和中国民航大学合作,为飞行员提供直升机初始技能培训。与此同时,空客直升机也准备了“转型培训”方案并在中国设立了飞行模拟器。
拉动当地航空产业发展
空客H135直升机青岛总装线项目的推进也是青岛致力于打造“直升机应用示范城市”、发展当地直升机产业的重要实践。自2017年初,青岛成为首批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以来,其积极布局发展航空产业。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孟凡利表示,青岛的产业基础雄厚,工业体系完备,聚集了海尔、海信等一批世界知名的企业。“城市的进步离不开企业的蓬勃发展。我们会努力营造更加公开、透明、公正的营商环境,为企业投资兴业提供最大的便利,为客商工作生活提供最大的便利”。

仪式现场展示了一款医疗救援构型的空客H135直升机
“随着总装线投入生产,相关供应商也会随之而来,未来这里可能会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园。”魏薇说。一条飞机总装线的建立,对当地就业和相关产业发展的促进拉动作用不言而喻。目前,总装线附近还预留了足够的土地和空间用于扩建和开展其他项目。“对于空客来说,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共同经营并发展这个产业,是接近、了解客户,打开中国市场的最好方式”。(《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