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刘九阳 报道:2016年是中国与法国之间开通航线50周年,也是中法航空合作50周年。在民航技术合作板块,中法两国在民航空管领域的合作最具代表性。随着两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法两国在空管技术领域开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加强,中法之间的天空越来越繁忙。
空管:中法航空领域合作的序幕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中国民航的发展困难重重。中国民航飞机很少,空管保障设备也非常简单。
直到1964年,中法建交伊始,中国民航从法国汤姆逊-无线电报总公司(法国泰雷兹集团前身)引进了4套VOR(VHF全向信标)设备,提高地面导航的精度。自此,中法空管领域的合作,为中法两国航空领域的合作拉开了序幕。
1973年,中国民航局为了适应国际通航的需要,从法国汤姆逊公司正式引进了两套RS-770型二次雷达,前期实施雷达监控下的程序管制,后期实施真正意义上的雷达管制。同年,经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批准,中国民航局与四机部共同派通讯技术人员前往汤姆逊雷达公司进行学习。
1975年,经原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特批,民航局又派遣技术考察小组到法国航空部门学习二次雷达的使用技术。
“上世纪60年代,中法之间的空管合作,提升了中国民航的保障设备质量;而上世纪70年代,中国实施‘航行管制自动化建设工程’,一方面开展国内研制空管雷达和管制中心设备,同时引进汤姆逊公司生产的雷达和终端显示系统,把整个中国民航空管的管制水平提高了一大步。”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局长车进军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简单设备的引进、大型设备的引进、人员的培训到技术的合作,中法航空50年空管发展的历程见证了合作的加深、合作的广泛、合作的成功。”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卫星通信和定位技术的成熟,使得空管等保障单位和决策机构可以实时掌握飞机的准确位置,这使得对空中交通进行大范围管理成为可能。空中交通管理(ATM-AirTrafficManagement)的综合概念,取代了空中交通管制的旧概念。空中交通管制服务不仅是空中交通服务的核心部分,也成了空中交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60多年的发展,民航空管从业人员由建国初的774人,增长到现在的23000人(其中管制员、情报员9266人)。空中交通管制方式也逐渐从建国初的程序管制向雷达管制转变,2003年6月,北京—上海、上海—广州航路及北京—上海—广州之间的航路和相关区域正式实施雷达管制。目前,中国民航空管除新疆部分区域、兰州部分区域和海拉尔区域外,全部实施了雷达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