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田以丹 通讯员李莉芸 报道:在民航IT基础建设领域深耕二十多年,刘志江既是攻坚克难的“排头兵”,也是穿针引线的“联络员”,更是把握进度的“指导员”。

(南航新疆分公司供图)
从2010年圆满完成分公司转场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T3航站楼的信息化建设,到如今再次勇挑重担,助力转场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北航站区,他初心如磐,始终以奔跑的姿态丈量新疆民航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2009年12月26日凌晨7时30分,一架从巴库飞来的CZ6024航班平稳降落在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标志着T3航站楼国际厅正式投入使用。“首日,分公司各业务系统运行正常。”刘志江回忆道。为保障T3转场工作顺利推进,刘志江提出“转场运行,信息先行”的工作思路。从前期规划到设备安装调试,从协调会议的专业建议到深夜施工现场的踏勘,他全程参与。正是这样的全力以赴,为T3航站楼的信息系统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T3航站楼的正式投运,为南航在新疆市场的战略布局提供了重要契机。
时隔15年,乌鲁木齐机场再次迎来转场新航站楼的历史性时刻。2024年10月,信息工程部全面承接分公司在北区航站楼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凭借丰富的专业积累和实战经验,刘志江站在了信息化保障的最前线。他带领团队提前半年规划以“双链路、全冗余”为目标的网络架构,打通东西双向网络“大动脉”。 在收集到南航所有驻场单位的网络使用需求后,和团队成员于上百个配线间、上万个信息点中梳理出所需网络资源,摸清网络“脉络”。
今年4月16日19时58,随着乌鲁木齐国际机场老航站区最后一个航班起飞,转场决战打响。刘志江带队负责站坪公司的终端部署、硬件调试和系统验证。灯火通明的新航站楼里,他的脚步匆忙而坚定,直到走遍每一个南航工作区才渐渐放缓。
当4月17日的晨光漫过北区航站楼的穹顶,三十年的光阴倏忽重叠:从纸质机票到无纸化登机,从人工柜台到人脸识别秒速通关,从手工分拣到行李全流程跟踪……刘志江见证的,正是南航在天山脚下播下的智慧种子。(编辑:王亚玲 校对:金杰妮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