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卫生健康问题备受关注。旅客在出行期间除做好个人防护外,对飞机这个“大家伙”的“个人卫生”也格外关注。
给飞机“洗澡”可以说是一项大工程,彻底清洗一架飞机的外壳至少需要10个人配合,大约花费6个小时才能完成。一个人清洗一架飞机,相当于清洗50辆小汽车的工作量。定期清洁不仅能使飞机更加美观,为旅客提供更加舒适的出行体验,而且能够降低油耗,减少腐蚀的发生,延长飞机零部件的寿命,保障飞机运行安全。

“面子”清洁有讲究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飞行和停放后,飞机会受到大气、地面、燃料废气等的污染,机身表面及其部件上会沉积灰尘、油污、氧化物和橡胶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不仅影响飞机的外观,而且使飞机表面光洁度降低,摩擦阻力增大。数据显示,这些污垢能使飞机增加自身1%的重量,如果不及时清洗,单架飞机每年将多消耗几十万元的燃料。污染物附着在机身表面,还有可能积累静电,不利于安全飞行。更为严重的是,这些污染物往往会成为腐蚀飞机的诱发因素,缩短飞机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给飞机“洗澡”是一门技术活儿,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而且要在指定工作场地进行,以防刮碰、损坏飞机。为了避免飞机外壳受到腐蚀和损伤,对清洗工具和材料的选择十分重要。目前使用的两种飞机清洗剂都能彻底清洁飞机外壳,并能起到防腐的作用。
清洗工作开始后,技术人员将梯子拦腰架在飞机上并将其固定,把安全带系在梯子上。他们首先观察飞机外壳是否有凹坑和划痕,并确定机头风挡、机舱门完全关闭,然后将飞机的轮子、轮毂和发动机完全罩住。这时可以给飞机涂抹清洗剂,让飞机外壳浸泡5分钟,再用洗机竿和刷子清洗干净。在整架飞机的清洗过程中,机腹、机翼由于液压系统多,容易附着污染物,是最难清洗的部分;而垂直尾翼包含方向舵,清洁不及时将直接导致部件阻滞、腐蚀,因此清洗工作至关重要。
清洗飞机外壳不仅费时费力,还要消耗大量水资源。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飞机干洗技术应运而生。干洗使用的专业清洁剂生物降解率可达96%以上,不会损伤机身漆面,同时还具备打蜡功能。技术人员只须涂抹水分含量较大的专业清洁剂,让飞机外壳浸泡10分钟,用洗机竿和毛巾进行清洗擦拭,然后用干净的毛巾再次清洁并打蜡即可轻松完成。以空客A320neo机型为例,采用水洗技术,单次清洗需要消耗近20吨水;而干洗只需要消耗30升~45升水,节能环保成效显著。
给“呼吸系统”戴好“口罩”
洁净的空气是阻断病毒传播的关键。特殊时期,飞机的“呼吸系统”更应保持健康状态,为旅客筑起一道防护墙。
绝大部分现代客机都有一个强大的“巨肺”——高效粒子空气过滤器(HEPA)。病毒的直径约0.003微米~0.5微米,一般附着于飞沫或形成直径为0.01微米~0.2微米的病毒团,通过空气进入呼吸系统。而HEPA对0.3微米直径微粒的过滤效率高于99.97%,机舱内的再循环空气在经过“巨肺”清洁过滤后与来自外部的新鲜空气混合,平均每2分钟~3分钟客舱内的空气就会被完全更新一次。
其中,引气系统作为动力源,通过发动机将外界新鲜空气不断引进飞机,确保机舱内供气正常。引气系统对空气进行压缩,压缩后的空气气压急剧上升,温度则可达到650摄氏度。在一般情况下,在56摄氏度的环境中,30分钟即可全部灭活病毒。经过引气系统的高温炙烤,病毒已经“一命呜呼”。随后,引气系统以合适的温度和压力向空气调节组件、客舱换气系统、饮用水增压系统供气。
如果说引气系统是飞机的“鼻子”,那么空气调节组件就是飞机监控空气质量的“中枢神经”。空气调节组件对空气质量进行监控,以合适的温度、速度及压力向客舱提供无菌、无尘的空气。在飞行过程中,如果旅客咳嗽、打喷嚏,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会附着在飞沫上,随空气一同被排出客舱。客舱空气的50%~65%通过位于飞机尾部的出气口直接排到机外,余下的35%~50%进入位于机身前部的再循环系统,在经过“巨肺”过滤和臭氧消毒后形成洁净的空气,并与由“神经中枢”监控的空气进行混合,重新进入客舱。强大的空气调节组件可以在3分钟内完成整个客舱的空气更换。
此外,由于飞机通风口的设置,客舱内空气流动方向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沿机身从头到尾流动的空气很少。而且大量空气在短时间内进入狭小的客舱空间,流动速度相对较快,从而保证了客舱空气清新。
特殊时期的特别防护
除了以上这些飞机自带的“本领”外,机务勤务人员还会定期对客舱进行全面清洁消毒。消杀工作是避免病毒再次扩散的有效手段,除日常清洁之外,疫情防控期间还会增加预防性消毒、终末消毒环节,为旅客安全出行保驾护航。
在通常情况下,在飞机经停时应采用湿式法进行清洁,如对客舱内设备进行擦拭清洁及地毯吸尘,以避免病毒再次扩散。如条件有限,优先考虑盥洗室和厨房清洁。对于过站、短停的航班,由于时间紧张,机舱清洁组一般要在5分钟~7分钟内完成所有清洁工作。
疫情防控期间,根据航班始发地疫情形势、航空器是否安装HEPA及航班客座率、飞行时间和航班特殊任务等因素综合判断,将运输航空航班风险等级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三级。根据风险等级的不同,航空器须进行不同频次的预防性消毒,至少每周进行一次,高风险航班在每次航后均须进行预防性消毒。在消毒时,机务勤务人员要用沾有消毒剂的抹布擦拭客舱内设备表面,达到作用时间后进行清洗,防止消毒剂长时间作用造成腐蚀。机务勤务人员先对客舱地面由前往后喷雾消毒一次,再对重点区域进行消毒;待客舱消毒完毕后,再对地面从后向前喷雾消毒一次。此外,应做到通道区、盥洗室、厨房等区域抹布和拖把专用,并以不同颜色加以标记。如果条件允许,应安排不同人员负责上述区域的清洁工作。
其中,重点区域的消毒顺序为:通道区按照由外向里、由上至下的原则,依次消毒行李架、阅读灯、出风口、侧壁板、舷窗、座椅、储物柜/衣帽间、隔板及书报夹、乘务员座椅等处;盥洗室按照由高污染区到低污染区的原则,依次消毒马桶、垃圾箱、洗手池、壁板、门表面及把手、锁扣等处;厨房按照由上到下、由外到里的原则,依次消毒烤箱、烧水器、咖啡机、储物柜/抽屉、垃圾箱等处。
如果航空器搭载了可疑旅客,航后应进行终末消毒。在旅客全部下机后,关闭飞机出口和舱门,将通风量调至最大,使客舱至少进行一次完整换气。完成换气后,应先对可疑旅客的座位区域及盥洗室进行消毒,然后遵循先外围后中心、先上后下、包围式彻底消毒的总体原则进行终末消毒。消毒后按照航后清洁要求对客舱进行清洁。
正是由于机务勤务人员对每一粒尘埃都不放过,对每一个角落都一丝不苟,细菌和病毒才无处遁形。(《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田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