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汇总>航空运输
后疫情时代中国航空公司的危中转机
来源:中国民航网2020-04-29 17:46:00

一、全球疫情严重冲击国际航空业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国际航空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从运营机队看,4月初全球航空公司停飞飞机数量已超过在运营的飞机数量,在运营干线飞机数量跌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据Cirium机队数据统计)。从运力投入看,境外航空集团运力锐减,仅4月13日-19日周计划,美国西南航空座公里投入(ASK)居全球首位,其次是南航集团、美国航空、国航集团、东航集团、达美航,相比2019年同期,中国三大航空集团运力排名2020年4月进入全球前五。从航线经营看,境外主要市场下滑严重,大型航空公司举步维艰,如欧洲3月机场旅客吞吐量同比减少1.06亿人次,相当于2009年金融危机时全年下降量,法荷航集团每天损失2500万欧元(约1.9亿元),6月前调减90%运力,汉莎航空每小时亏损100万欧元(约770万元)。加拿大航空4-5月将裁减1.65万名员工,削减90%运力。澳航停飞全部海外航线。新加坡航、国泰航空运力降幅超过90%,亏损仍在加大。

二、全球后疫情时代国际航空业的危中寻机

随着中国疫情逐渐改善,欧美等国家感染确诊人数攀升,全球进入后疫情时代。疫情导致国际航空业需求严重下滑、运力大幅下跌、现金流短缺紧张等“灾难性”危机,即使短期内欧美通过“外部输血”提供部分政策纾困、资金援助,航空公司努力节省开支、降本减负,也很难快速扭转国际航司亏损、提高“自我造血”能力。但在危机突发的“变量”中,国际航空业发展仍存在稳定的“常量”,并逐渐显现新一轮增长契机。

(一)疫情对国际航空业的冲击需长时间全面彻底恢复

全球经济下滑影响程度特别大,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衰退程度远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下滑,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糟糕的全球经济衰退。新冠疫情与经济下行、贸易保护、需求抑制、财政紧张等多因素叠加,对航空业重创影响史无前例,相比以往遭受危机更重、持续时间可能更长、影响程度更深,各区域恢复步伐将放缓。作为世界第二大航空市场,中国国际市场对国际航空业整体增长占据至关重要地位,不过中国境外疫情不确定性极度增加,境内输入风险存在,中国国际市场恢复不容乐观。

(二)国际航空公司间激烈竞争趋于重组并购态势

一是航司短期节支降本措施难在较长时间维持运营。现金收入几乎断流,成本费用还在高位(国际航协IATA预计第二季度航司现金流支出将超过610亿美元,季度亏损390亿美元)。二是不同实力基础将导致疫情后航司重新分层分化。疫情影响下各区域占据市场主导或领先地位的航空公司,已获商业信贷与政府援助支持,而众多中小航司、民营航空、低成本航司等较难获得外部筹资、补贴援助等,正陷入严重运营困境,被大型航空公司合并甚至破产可能性增加。三是历史经验表明危机后行业集中度将趋于再提高。过去近20年,美国航空业加快整合进程,形成达美、美联航、美国航空、美西南航常年四强鼎立格局,行业集中度超过70%。欧洲也经历类似洗牌,夯实汉莎航空、国际航空(IAG)、法荷航、瑞安航、易捷航5家集团领导地位,疫情蔓延前仅2020年1月合计运力份额超过60%。

(三)国际新兴航空枢纽进入新一轮弯道超车期

老牌成熟的中东、香港、新加坡等单一枢纽模式发展后劲不足,而亚洲特别是中国内地新兴航空枢纽发展势头较好,将有望实现竞争超越。一是中国规模庞大的本地客源将长期为枢纽做足支撑。中国航空市场增长潜力较大,中国境内航空枢纽与境外大型枢纽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二是行业资源有望进一步向一线机场与基地航司集中。随着中国民航管制政策因疫情而收紧,机场、客货资源、航权时刻政策等将利于主基地航空公司加快打造多个国际枢纽,地方政府、民营资本对航空业的涉足也可能减少,鼓励中小航司二三线城市直飞国际航线热度会降低。三是中国国际大型枢纽具备赶超境外单枢纽航司条件。从枢纽客流看,北京首都、上海浦东、广州白云三大国际枢纽旅客吞吐量均超过香港、新加坡、阿姆、首尔仁川。从客流构成看,北京首都、上海浦东、广州白云三大国际枢纽中转旅客主要由境内与境外互转客流构成,境外间互转的第六航权客流总体上占比,低于香港、新加坡、迪拜、多哈、阿姆、首尔仁川等境外枢纽第六航权中转比例,比境外这些枢纽对国际地区出入境政策依赖性少。从基地航司看,国航、南航、东航形成“一市两场”运营、二线重要城市作重要支撑的多枢纽国际网络,国际地区运力占比均在30%左右,相比境外单枢纽模式更具可持续发展优势。从枢纽服务看,中国一线枢纽机场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航站楼、跑道等超负荷运行状态在加快改变,而香港、迪拜、巴黎、阿姆等机场设施待更新扩容,另一线枢纽机场丰富中转产品,提升中转服务品质,与境外单枢纽中转服务差距在不断缩小。

(四)国际航空货运能力提升成为新竞争焦点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导致客机腹舱运力严重短缺。中国“世界工厂”地位保持,亟需补齐国际航空货运短板。一是中国的全球产业链枢纽位置亟需相匹配的国际物流服务能力。从重要地位看,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重要节点,已取代日本,与美国、德国并列为全球三大制造中心,截至2018年中国已成为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从跨境业务看,中国跨境电商成为航空货运的新增长极,对全球贸易结构带来深远影响,促进国际快邮业务大幅增加,2010-2019年中国国际及港澳台快递量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7.20%。二是中国航空货运规模大而国际专业化不强局面亟待转变。航空货运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占比较低、增速不稳定,受国际市场非抗力因素影响较大,未形成稳定可持续发展模式,自2010年以来,中国国际货邮运输量占比一直在30%左右,近年来增速出现大幅度下降。客机腹舱带货为主流模式,货机运输方式少,专业化水平不高。三是国际货运航线网络不完备亟待追赶欧美货运航司。中国航空货运企业(三大航)以欧美航线远程为主,连接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纽约、芝加哥等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海外覆盖范围有限,顺丰、圆通等国内航空快递企业主要布局东南亚、南亚、日韩等航线,而欧美货运航司依托强大全货机运力和货运枢纽,基本覆盖全球主要城市。四是中国航空货运服务链各环节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航空货运服务链各环节信息缺乏共享,数据标准口径不统一,如国内“四大航”物流信息分散、各自迭代;大型枢纽机场有较成熟本地化货运信息系统,但功能模块有限,与航司、货代、海关等外部单位无数据接口,机场货站数字化程度较低。

(五)航空公司数据资源整合与应用进程将进一步加速

疫情下全球航空市场正发生重大变化:一是政府改变对航空监管政策,采取不影响航班安全情况下适度灵活措施;二是航空公司业务运营遭受重大冲击,行业竞争格局将重塑;三是旅客出行习惯改变,远程办公等无接触经济兴起,信息流、物流作用超过人流,航空出行需求受到抑制;四是数据新要素提升至全球核心战略资源高度,航空公司数据资源开发应用成为新的竞争手段。

疫情下数字化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乘数作用凸现,被国务院称为“最具时代特征新生产要素的重要变化”,更是直接被政府赋予“类似土地与能源的核心战略资源”地位,“未来需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为加快数字经济转型、培育经济新动能奠定坚实基础”。基于旅客出行与货物运输,整合应用与深度挖掘客货需求,利于航司创新供应链管理、优化生产流程,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本回报率,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实施精益生产,如通过数据智能方案,从市场预测、航班恢复、机组编排、网络优化等智能动态调整,建立相对合理资源调配,保障运营效率最高、成本最优化;二是推进精准营销,如利用旅客出行全流程数据,融合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外部数据,了解与识别航空旅客需求,设计个性化、定制产品;三是开展精细化服务,如疫情爆发后高效处理退票“挤兑”、旅客投诉等。

三、疫情后中国航空公司应对建议与发展策略

一是长期做好国际合作战疫准备。针对市场全面恢复时间长,采取内控成本、外求支援方式,审慎评估疫情对客货航线经营冲击影响,进一步实施机型简化(淘汰老旧机型与经济性能差的机型)、服务优化、不良资产剥离等降本措施,加强与客货合作航司伙伴研讨,共商航线联营、客户服务等应对方案,尽最大全力减少客货经营服务损失,并参考借鉴国际航司降低成本、整合资源的有益经验,稳步推动国际客货市场恢复。

二是顺势应对国际市场竞争演变。密切关注各区域市场竞争格局变化,及时跟进调整国际合作关系,增强航空公司海外市场常旅客、大客户拓展,继续挖掘外航中国市场客户资源,并择机考虑投资重点市场、重要航司,吸收海外优质资产。

三是抓住国际大型枢纽超车领先契机。坚定中国民航国际枢纽战略,继续深耕枢纽中转市场,发挥中国航空公司在内地市场点多面广、分支众多优势,挖掘腹地市场资源,优先支持北京、上海、广州国际枢纽持续发展。协调主管部门全力争取国际航权与时刻资源,加快打造北上广一线枢纽国际航线网络。深化枢纽各利益方合作,协同改善国际中转服务质量,打造海外市场经中国飞的新国际中转品牌。

四是谋划转型国际航空物流服务商。推进中国货运航司国际货运业务结构优化,统筹兼顾客机腹舱与货机发展,重视中国民航业全货机引进和货运枢纽洲际网络打造。争取相关补贴和扶持政策,倡导与参与航空货运企业整合转型,实现由多转精、由弱变强。强化信息技术货运集成应用,畅通航空货运服务链信息渠道,协调推动机场、货代、货站、航司、海关等信息系统集成应用。

五是增强数字化与经营服务深度融合。利用旅客与货物运输全流程信息,消除信息数据孤岛,加大业务数据资源整合,引入政府等外部数据,加快数字化场景开发应用,在精益生产、精准营销、精细管理方面下功夫,逐步推动数据资产化、数据产品商业化。(中国民航网 胡进)

责任编辑:zhangwei 000
推荐新闻:
东航江苏公司2025年职工子女暑托班圆满结业
民航湖南监管局党委中心组集中研读《习...
民航安徽监管局对芜宣机场开展暑运安全督查
中国民用航空宣传教育中心2024年度部门决算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2024年度部门决算
青岛空管站守护暑运天路 力保航班高效运行
便捷旅客出行路 乌兰浩特机场新增免费手...
海南航空出席2025年梅西大学中国校友会...
济州航空上半年航班准点率上升4.9个百分点
尖兵闪耀赛场 包头机场消防队全市比武展...
包头机场细化服务举措让旅客旺季出行更安心
江西航空开展八一建军节主题机上活动
锡林浩特机场探索非航新业态
上海监管局全力迎战台风“竹节草” 督...
河南机场集团启动危险品互信社区郑州试...
中国航油广东公司多举措严防基孔肯雅热...
我国自主研制新舟60民用搜救机在陕西成...
江西航空“成都—南昌”航线专属产品助...
东航云南公司地面服务部站坪保障中心用...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扎实开展分层分类廉洁...
返回首页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06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10120170026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7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民航报》及“中国民航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民航网 办公电话:010-67355289 传真:010-67355289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2264信箱 邮政编码:1001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55289 举报邮箱:news@caacnews.com.cn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