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通用航空跟随全国通航大发展的浪潮实现了从无到有、部分突破的跨越式发展,但广西通航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实现广西通航高质量发展,就应该取长补短,发挥广西区位特点明显、旅游资源多、空域条件好、用人用地成本低等优势,补齐保障能力不足短板,走适合广西的通用航空发展之路。
纵观当前我国通航业的发展,强有力的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同等重要,在像广西这样的经济发展中地区,更需要政府的引导,从更高层次上建立由自治区政府牵头,民航相关部门、军方、通用航空企业、服务保障企业等多元主体单位参与的广西通航业跨部门合作协调机制。以政府为主体牵头,明确各方合作协调的职责,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制订广西通航发展多层级战略目标,为多元主体参与跨部门合作指明前进方向;建立定期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让多元主体之间广泛地进行信息交流和互通,共同会商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协调出台更“接地气”的通航发展政策;建立跨部门合作的绩效考核体系、指标体系,签订绩效协议,奖优罚劣,保证跨部门合作的质量;开展通航培训和通航文化宣传,在更广范围内形成发展通航的价值认同,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通航,喜欢通航,参与通航。
广西现有运输机场7座,还有1座在建的玉林机场,机场数量上相对较多,布局上虽不平衡,但也基本覆盖了广西主要地市,除南宁机场外,其他机场也都具备保障通航飞行的良好条件。广西通航业应紧紧抓住这一长处,强化完善现有通航保障能力,在机场新改扩建时留足通用航空保障设施和区域。通过政府投资、社会投资、公私合营(PPP)等多种模式加快广西通用机场的建设步伐。同时,重点推进伶俐、巴马、北海、乐业、大明山等在建和列入规划的通用机场项目,并对现有通用机场通过扶持政策,让其进一步扩大通用航空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能力,积极支持起降场地升级成为通用机场。广西通航企业应不断创新军民融合方式,探索广西部分军用、警用机场增加通用航空设施,对通航开放使用,并通过以上多种方式来补齐广西通用机场不足的短板,让飞入广西的通航飞机“停得下”。
因地制宜,努力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广西通航企业还应寻求差异化发展路径。针对广西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通航企业应大力发展低空旅游项目。针对广西山区、海岛多,边远地区人民出行不便的情况,通过财政补贴、实施基本航空运输服务等政策,大力发展通用航空短途运输,满足边远地区人民乘机出行的需求。广西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是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地带,毗邻粤港澳大湾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通航企业可以开发“短途运输+旅游”“短途运输+公共航空运输”等新产品,满足人民多样化的出行需求,探索通用航空发展的新模式。针对广西人力资源丰富,用人用地成本较低的优势,通航企业应探索开展劳动密集型和土地消耗大的通航项目,如飞机维修、飞机拆解、通航物流集散中心等。针对广西地区低空空域条件好、可飞天数多的特点,通航企业可进一步发展壮大飞行驾驶员执照培训项目。针对广西无人机植保需求量大的情况,通航企业一方面应巩固传统农林喷洒作业,另一方应面积极推广无人机植保项目。针对广西海岸线长、沿海港口多的情况,通航企业应积极发展直升机引航作业、提高船舶进出港效率,助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广西通用航空发展的道路千万条,但应结合实际,集中力量,在传统优势领域和热门新兴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形成头雁效应。广西通用航空发展实施“三个一”战略,即建设一批示范通用机场,培养一批通航龙头企业,上马一批通航试点项目;大力推进在建通用机场的建设进度,扶持通航企业自用起降场地尽快升级为可为社会服务的通用机场,积极推动军用、警用机场军民融合试点,尽快形成服务通航能力;积极支持区内飞行驾驶员培训学校发展壮大,支持空中游览企业稳步发展,把广西建设成为飞行培训的摇篮、空中游览的乐园;组建或引进通用航空短途运输企业,大力推进通用航空短途运输,使其惠及百姓;积极争取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短途货物运输、短途低危险品运输、无人机物流、低空旅游、军民融合等领域开展试点。广西通航要借助试点,大胆探索,大力创新,走出一条符合广西实际的通用航空发展之路。(李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