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航客舱系统2019年“五小”创新重点项目——风险雷达——正式上线试运行。“风险雷达”涵盖了颠簸风险、舱门风险、特情风险、酒测风险、空防风险等客舱安全风险分析,旨在提前预警客舱运行中的安全风险,为飞行提供更强安全保障。
让风险无处遁形
该项目由南航客舱部安全管理处赵蕾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客舱机组运行管理部主创,南航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赵蕾劳模创新工作室一方面组织开展股份客舱安全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利用科技手段对标行业先进,通过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健全安全监管体系,夯实南航客舱安全基石。
团队成员通过深入了解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利用大数据对近5年内不安全事件进行研讨、分析和归类,建立了以颠簸风险、舱门风险、特情风险、酒测风险、空防风险等为核心的客舱风险分析模型。
风险分析模型建立后,根据风险发生频率和后果严重程度计算出每种风险的基准值,再在基准值的基础上引入该航班的具体参数,包括航线、机型、天气情况、旅客信息和执行航班乘务组等,制定出核心算法将具体风险量化,并自动生成与风险类型相匹配的风险解决方案。最后将风险值、风险点和解决方案直接呈现在执飞该航班的乘务组面前,实现风险进行管控和预警的目的。
经过团队成员数月的努力,风险雷达项目正式上线,使用后的效果怎么样?乘务员的一致点赞就是最好的证明。
“以前航前协作大多是通过已有的飞行经验、月重点提醒及近期发生的案例分析来总结、提炼,通常并不能将九大安全风险与该航线安全风险进行靶向性的匹配。自有了风险雷达以来,我们更有信心去解决风险问题了。真正做到了将风险管控关口前移。”南航股份客舱部乘务长何建勋说。
让飞行更安全
“5月18日,我执飞南航CZ3203广州—西安航班,看到风险雷达图颜色呈现黄色。根据对照表为中度风险,等级为三级。风险雷达显示,这个航段的风险值排名前3的风险点是颠簸风险、舱门风险和人员风险。”何建勋说。
当天的颠簸指数为中度,这个是实时数据,会在航班起飞前3个小时显示数据,点击显示出来的核心风险点(一级菜单)——颠簸风险,界面出现与颠簸有关的具体解决方案和相应的安全事件或警示。
航前协作时,重点做好颠簸预案。然后返回风险雷达主界面,继续点击查看系统匹配出的下一个风险,点击舱门风险,界面显示详细的解决方案及历史事件描述。最后点击查看人员风险,即本次航班的重点关注人群:以往不安全事件责任人、绩效靠后人员、新获岗位资格乘务员等在号位分工页面显示,用感叹号标明,点击感叹号会显示详细内容。
南航股份客舱安全管理处副经理曾兵说:“微观上,客舱机组通过移动终端查询客舱移动的风险雷达,直观和精准了解该航线上具体的安全风险,以做好事前预防和应对。宏观上,我们作为值班干部也可以通过运行安全基地风险图掌控全局,对航班实施有针对性的检查和提醒,彻底解决了以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以前带班乘务长执行新开航的国际远程航线时,大多通过打电话询问同事或相关部门,了解该航线有关的注意事项及工作流程。而现在通过风险雷达的监测,将该航线风险点和解决方案靶向性地呈现出来,有了模块化的重点关注,乘务长能更有精力应对航班中其他的特殊情况。
“尤其当航班上有外籍乘务员执行任务时,风险雷达可将中英文双语的风险点和解决方案直接呈现在执行该航班的乘务组面前,在航前协作期间就可以提前让乘务组与外籍乘务员一起知晓航班风险点及解决方案,达到组员对风险控制的一致化。”曾兵说。
风险雷达将更智能、更聪明
目前,南航客舱运行混飞多、机型多、人员多、区域广。风险雷达通过大数据层层分析,将静态管理变为动态预防,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循环往复改为高效易操作,为一线乘务员做减法,为平安客舱、平安南航保驾护航。
未来,风险雷达还将着力实现人机智能对话,对航班重点风险及航班重点人群自动播报提醒,实现重点旅客信息识别,对特殊旅客群体提前关注。风险反馈功能可以让一线乘务员将航班上实际遇到的风险进行反馈上报,通过不断地反馈、更新及迭代,赋予风险管控生命,实现风险智能管理。
南航客舱系统还将继续深入推进“五小”创新工作,着力打造重点优秀项目,加强创新成果展示和推广,让创新成果能够及时推广应用并转化为生产力,为南航建设世界一流航空运输企业提供强大动力。(《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冯智君 通讯员石凤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