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机务工程师比作给飞机看病的医生,那么飞机结构工程师就是飞机的“骨科医生”。吕秋云是山东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大修部三车间结构工程师,主要负责飞机结构的维修及改装。吕秋云不善言谈,但爱学习、爱钻研的他讲起专业技术来却滔滔不绝。工作10多年来,他凭借过硬的技术本领,被评为山航集团“十佳岗位标兵”。
十年造就“结构大师”
2008年7月,吕秋云大学毕业,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顺利进入山东太古公司。经过5个月的培训后,他正式成为一名机务工程师。“说起来很神奇,我是学电子工程的,但是来到公司后我被安排干结构。”吕秋云说。刚开始时,他连结构的图纸都看不懂,但好学的他凭借刻苦的学习和师傅的引路很快就上手了。
从最初的什么都不懂,到后来的轻车熟路,吕秋云没花太长时间,从此便与飞机结构结缘,一干就是10年。
到底什么是结构?吕秋云介绍,飞机机身蒙皮、地梁、隔框、桁条等都属于结构。简单来说,就是支撑飞机的结构性部件。
除了正常的定检结构维修外,吕秋云带领团队主要负责飞机“客改货”的工作。作为山东太古波音737-800客改货项目结构专业的开拓者和领军人,2018年,吕秋云带领客改货团队的55名员工,从无到有、从青涩到娴熟,完成了3架波音737-800型飞机的客改货改装工作,以近乎完美的工作质量赢得了波音代表和客户的一致好评。
“这些年,前后总计完成了20架‘客改货’,其中难度最大的就是波音737-800飞机。”吕秋云之说以这样说,是因为这是一个没有经验可循的机型。“去年我们完成了除试验机外的全球第一架波音737-800型客机的‘客改货’,在波音驻场代表的技术支持下,每一项工作大家都是摸索着做的。”
2018年初,吕秋云开始着手筹备波音737-800客改货项目的结构改装工作,研究图纸,编写课件,严谨认真,细致到位。2018年4月,全球第一架波音737-800客改货工作如期开展。作为生产主管,他以身作则,加班加点,反复研习工卡图纸、工艺要求、工具说明书等,成功破解了一系列技术和施工难题。7月21日,全球首架波音737-800“客改货”飞机成功交付给阿尔及利亚客户。
波音737-800飞机的客改货,结构工作占到了大约70%。吕秋云说,在众多的技术难点中,主货舱门安装不正的问题给他们带来不小的麻烦。“当时我们用整整24天才解决了主货舱门的问题。”吕秋云说。那些天,他们每天都在反复测量间隙,制作填片。“机务工作就是这样,不管遇到再大的难点,只要认真思考,按照流程操作多想多做,即便没有经验可循,问题也能够迎刃而解”。
多次带团队拆装飞机
2015年3月,吕秋云带领团队领取了一个艰巨的任务,把一架退役的飞机拆卸后运送到滨州飞行学院教学楼再组装起来。“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吕秋云说。
拆卸的过程很顺利,一辆30米长的卡车把飞机运送到滨州飞行学院后,难题就来了:再次组装时,一台吊车吊起机翼,但却很难调整到正确的位置,整整一上午都没有找到角度。吕秋云经过仔细观察和冥思苦想,又叫来一台吊车,在两台吊车的配合下,到了最佳的角度。
“那一次也是没有经验可循,一点一滴全都是靠团队摸索着做。”吕秋云说。正是这种探索精神,让他带领着团队成员一次次突破,在那之后他们又成功保障了几次飞机的拆装。“我很喜欢钻研,遇到技术难点对我来说反而是一件兴奋的事情,我喜欢那种突破之后的喜悦与自豪感。”吕秋云说。尽管机务工作强度很大,精神压力也很大,但他每次完成工作后都能够从中得到快乐。
好钻研重实干
“吕秋云是一个爱思考、好钻研、重实干的人。”吕秋云身边的同事说。据了解,吕秋云拥有8项生产专利,在波音737客改货期间,他掌握了所有主货舱门周围结构和压力隔板的加装技术;2015年,山东太古新上冲八项目,他又成了冲八项目的检验员;在波音737-800客改货项目开展过程中,他认真钻研,不断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工艺流程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
他提出的“ON BENCH DRILL”极大地提高了钻孔的准确性,减小了钻孔风险;他提出的“JOINT CUT”实现了主货舱门区域的联合切割,缩短了切门时间并有效地防止结构变形。目前,这些方法都已在客改货项目中被推广使用,工作周期由最初的120天缩减到了90天。
“新的一年,我希望团队成员都能够一如既往,团结奋进,扎实工作,将我们客改货项目做成太古优质品牌和标杆项目。”吕秋云对2019年的工作充满了期待。(《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刘璐 通讯员白新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