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年一度的春运,既是一年一度的生产高峰期,也是民航人的一场“大考”。在40天的时间里,近30亿人次的旅客踏上旅途,带着归心似箭、期盼团聚的喜悦,通过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完成一场全民“大迁徙”。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乘坐飞机出行,运输航空在春运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也受到舆论的高度关注。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民航运输情况和各项数据来看一看,今年的春运又有了哪些新特点,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民航旅客增速创新高
数据是春运概况的直接体现。统计显示,2019年春运前23天(1月21日~2月12日),全国旅客运输量为16.8亿人次,同比增长0.63%。其中,民航共运送旅客4147.3万人次,同比增长10.4%,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增速最快。
这组数据不仅见证了民航运输在2019年春运中所起到的突出作用,也得到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人民网、中国经济网、中新网、澎湃新闻等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
中央电视台主要关注了全国各地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和客流量:春运期间,郑州机场日均旅客吞吐量突破9万人次,创下了通航22年来的历史新高;广州白云机场出入境日均客流总量连续多日突破5.7万人次,不断出现客流新的高峰;海口美兰机场单日最大客流量则是突破了9.4万人次。
为更好地应对春运生产工作,各航空公司也积极调配运力。中新网集中报道了春运期间的航班航线情况:国航计划投入飞机运力423架,同比增长4.4%;安排航班52131班次,其中新增加班2541班次,同比增长5.1%;提供座位1057万个,同比增长6.8%。东航计划执行航班量超过11.5万班次,同比增长11.9%;总运力投放量超过311亿座公里,创历史新高;预计将有1740万人次的旅客乘坐东航航班。
伴随着运输旅客数量的增加,民航的运行生产压力也越来越大,其中最大的压力就是如何在增加航班量的同时,确保航班正常率。安排部分热点城市通宵运行是今年春运的一个新特点,可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旅客出行高峰时段,疏解以往出现的旅客滞留以及拥堵情况。因此,在确保白天航班正常率的同时,上海浦东、广州、深圳、成都、昆明、杭州、重庆、西安、乌鲁木齐、三亚等10个枢纽机场延长了国内航班运行时间,进行夜班飞行。
民航业的这一新举措也得到了各大媒体的关注。根据《财经》杂志报道,上海浦东机场在零时~5时增加了20个航班,约有38架次的航班起降。东航相关负责人表示,春运期间,这些夜航航班客座率也很高。
科技范儿助力民航春运
在旅客运输量增长的同时,民航运行品质的提升也深得各界赞誉,得到了诸多媒体的广泛报道。
今年春运,南京禄口机场正式开启全流程“无纸化”乘机服务,已有近20万人次旅客通过手机值机,“扫码”过安检,顺利登机。没有托运行李的旅客通过航空公司App或网站、南京禄口机场微信公众号或App等方式,进行“手机值机”,获取电子二维码,到达机场后,直接凭借电子登机牌和身份证就可以全程“扫码”安检、登机。上海虹桥机场的自助验证通道也颇受关注,其采用身份证信息采集和生物识别技术,通过两道闸门分别对离港信息和人脸识别进行核验,快速完成旅客身份识别及证件查验,进而实现旅客自助验证、登机。
如今,科技范儿已经成为民航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值得一提的是,航班动态信息基本实现多种方式、实时推送,32家千万级机场实现国内航班旅客登机全流程电子化,国内机场2018年“无纸化”乘机的旅客达2.25亿人次。
为让旅客享受到更加便捷顺畅的乘机体验,首都机场为满足不同旅客群体的需求,配备了20余种服务设施。比如,针对晚到旅客,首都机场在国航J17柜台开通了包含急客功能的特殊旅客柜台;针对带婴儿出行或需要喂母乳的妈妈们,首都机场建了103间温馨舒适的母婴室,同时考虑到母乳妈妈的需要,母婴室内配备了带扶手的哺乳椅,并将电源插座安装在座椅边,便于旅客使用。此外,首都机场还建了具有亲子功能的无障碍/家庭卫生间124间,并安装了呼叫铃、扶手等无障碍设施。
对此,《人民日报》指出,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举措,较好地解决了春运期间需求旺盛和保障能力不足的矛盾。但在给予肯定的同时,也对民航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好把握旅客结构和出行习惯的变化,推广新的技术应用,为民航市场带来新动能。随着智能化的发展,能不能通过全流程电子化、自助式服务等,让旅客像乘坐公共汽车一样实现登机?”这正是民航业努力的目标。
让旅途更加便捷、智慧、温馨
做好春运保障工作,关系到万千家庭的“团圆梦”。如何有效利用运能,尽可能增加运力;如何满足旅客出行的需求,以更人性化、更与时俱进的服务方式,提升民众出行体验,也是所有民航人共同的追求。
加大运力投入力度,打造春运“便捷路”。星罗棋布的机场,日益密集的航线网络,不仅让民航春运的速度越来越快,也让人们的旅途变得更加舒适,完成了从“走得了”刚性需求到“走得好”品质追求的转变。春运期间,预计民航日均航班量将达到1.56万班。换而言之,我们每天就有1.56万架次的飞机在天空中飞行,提供超过了225万个座位数,运送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旅客。
强化科技应用,打造春运“智慧路”。从曾经的必须拿着单位介绍信才能买机票,到后来的只需出示身份证就能乘机,再到现在的“刷脸”登机,人们乘坐飞机方式的变化,折射出中国民用航空的飞速发展。如今,“无纸化登机”、空中Wi-Fi、行李全程跟踪和到岗行李视频监控等在各地机场陆续推行。而在北京、深圳、吉林等地,当地机场开展电子临时乘机身份证明试点,旅客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上网申请办理。航空公司和机场用新科技打通了民航春运的“智慧通道”,充分应用人工智能、信息化系统,更加科学地确保航空安全,提高运转效率,让春运出行变得更加“智慧”。
提升服务品质,打造春运“温馨路”。丰富的航空餐食让旅客在空中就餐更富有年味儿,富有乡情;推进机场候机楼餐饮“同城同质同价”,让旅客出行更加舒心;完善无障碍设施设备,改善机场母婴室环境,体现民航服务的人文关怀……如今的民航服务向着更高的标准迈进,各项服务机制日趋完善,春运也朝着便捷、智慧、温馨的方向不断前行。
便捷的流程、舒适的旅途、用心的服务,共同奏响了春运民航的主旋律,民航人带着这份爱,让游子们的回家路更加平安、有序、温馨,向着团圆抵达,面对未来出发。(《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张丰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