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徐仲超 报道:近日,海南航空发布《2017年社会责任报告》,介绍了海南航空在2017年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相关情况。报告在美好生态篇章中提到,海南航空在2017年积极倡导绿色飞行,实现年度累计节油9.72万吨,新开展节能减排项目67项,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和低碳经济,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中国民航长期以来始终积极控制和减少航空能耗与排放,2013年~ 2017年,民航单位航班小时二氧化碳排放不断呈现下降趋势,2017年比2016减少0.12吨/架次·小时。2017年2月,民航局发布了《民航节能减排“十三五”规划》,其中提到,到2020年,民航运输绿色化、低碳化水平显著提高,建成绿色民航标准体系,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明显成效。要实现这一总体目标,需要民航各方携手,从不同方面发力,共建美丽空中“绿”途。
航空公司需要承担企业的环境责任,采用新技术减少空中和地面的废气排放。2017年11月,海南航空成功完成首班北京至芝加哥的中美绿色示范航线生物航煤航班载客飞行。与传统的航空煤油相比,生物航煤超过50%的排放物可以被植物吸收。除了减少废气污染,航空公司可以在引进飞机时考虑燃油效率较高、噪声较小的环保机型。此外,航空公司可以探索航行资料数字化。2016年8月,东航实现全机队航行资料数字化、无纸化。仅飞行一年节省的燃油,减碳成效就相当于为地球种下了15万棵大树。
在打造“绿色机场”的过程中,机场建设方须合理规划,减少建设过程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以北京新机场为例,航站楼核心区工程采用场内土方回填、生产再生混凝土、组建施工环境智能监测系统等方式,实现了环保“零超标”,被评为“北京市绿色安全样板工地”。这种贯穿每个施工细节的环保理念,值得各新建机场学习。
在今年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在探讨推动地方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时,都提出了要发挥民航的力量。其中,临空产业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中扮演着先锋角色,临空经济发展大有可为已经成为业内外共识。只有合理规划,才能发挥出临空经济区吸引高科技产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新动能,使空港真正成为地方发展的绿色动力源。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预计,2036年全球航空客运量将达到78亿人次,中国在2022年前后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场,在2036年的客运量将达15亿人次。航空客运量显著增长,不仅彰显出倡导绿色出行的社会价值,也对每一名旅客的出行细节提出了更高的环保要求。作为一名普通旅客,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尽可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往返机场。今年2月,天津航空联合“野生救援组织”组织推广“蔬食餐”项目,倡导旅客环保出行得到了很多旅客的认可。
人间四月,春和景明,美不胜收。从长远来看,在云端俯瞰这一幅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的美丽画卷,需要每一名旅客将绿色理念播种于心,需要民航各单位将生态文明铭记于心。总之,空中“绿”途还需多方携手共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