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杜峰 报道: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报告中有10余次提到科技,50多次强调创新。党支部作为党领导下的最基层、最具活力、最具创造力的基层组织,新疆维修基地大修部四车间党支部一直走在“创新”的路上,他们努力让党组织具有持久的创新力、凝聚力、战斗力。
党建+《党建控制清单》
大修部四车间党支部以“创新”为品牌,开启创新工程。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成立党建工作室的模式,对预期待优化目标进行立项,成立由5名特长党员组成的党建控制小组进行攻关,项目攻关和成果推广通过PDCA循环进行运作。
同时,支部党建控制小组通过对党务工作系统化地例行项目梳理,整理出了从年度组织生活会至周动态报送的各类条目40余项。由此《党建控制清单》应运而生。再由控制小组对清单内的项目进行常态化管理,实现了党建工作事后记录向事前管理的转变。无论项目控制周期是年度、季度、月度还是每周,无论党建项目控制归属是党建网、基地网络平台还是党建台帐记录,四车间党支部的党建基础工作实现了有序、高效地控制。
支部内的23名党员和5名支委,都被《党建控制清单》时时提醒,时时监控,使党建学习和记录成为了每一名党员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
连普通群众都说,车间里的党味越来越浓了。
党建+学考新模式
大修部四车间党支部一直在学习模式上谋求“创新”思路。思考如何在满足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实现党内学习的全覆盖?经过多方的调研和数据分析,新的网络考核模式在支部内部“蠢蠢欲动”。借助航线部“劳模工作室”的网上答题系统模式,将质量规章、放行知识、十九大报告、党员必备知识、机型技术知识等类别的各类学考纳入网上答题系统内。
车间党员以及普通群众在局域网范围内都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利用工余时间进行学考,“碎片化”的学习习惯已初步形成。
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车间党员的各类“应知应会”内容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了大幅的提升。
党建+小创新大意识
大修部四车间党支部不断地将“党性”、“党味”植根于安全生产中。在各类维修工作中,亮出党员身份,增强党员自身的荣誉感,让党员的正能量辐射到周围的群众,创造“技术骨干一定是党员、技术创新一定是党员、吃苦耐劳一定是党员”的党员示范效应。
紧密结合党建+维修的相辅相成关系,组建党员创新班组,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如:在以往的飞机客舱卫生间折叠门经常发生无法正常关闭的故障,故障原因是折叠门提供弹力的铰链失效。维修人员一般采取更换铰链的排故方案,一套铰链的价值是4119元。28架737NG飞机224套铰链的直接维修成本为90多万元。
大修部四车间党支部的党员们看着这么高的花费,心里心疼。于是吴旭东、汪忠亮等几位老党员百般琢磨,终于找到了铰链失效的原因,是铰链里的弹簧损坏导致。又费尽心思找到弹簧生产厂家确定件号,最终一套弹簧的价值为374元,维修成本直降10万元。虽然在维修工序上会多好几道,但是他们不怕麻烦,省得就是赚的。
诸如这样的小创新成果还有:解决飞机后厨房储物柜柜门偏心块限位、座椅杂志袋弹簧易脱落、客舱壁纸磨损等等问题。大修部四车间党支部内的党员都会比群众多想一步、多干一点,让“创新”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