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本建/图)
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许方冬子 报道:很多人都记得2013年8月28日现实版《冲上云霄》上演的感人一幕:墨尔本飞往上海浦东的MU738航班起飞约1个半小时后,一名仅18个月大的小男孩,在玩耍中手指不慎被机上液晶屏夹伤。为保住孩子手指,当班机组果断决定返航。有机上旅客发微博直播了本次事件,赞扬机组处置得当,事件同时也先后被中央电视台等数十家媒体刊登报道,赞扬东航不计成本救人的人性化举动。
执飞该航班的当班机长是上航飞行部A330机型分部的机长,这位80后的机长有着一个非常主旋律的名字:陈中华。
“中华”一词,原是魏晋时秉持“天人合一”观念的哲人们,从“中国”和“华夏”两个名称中各取一字复合而成的。而陈中华的双亲给他取名的用意,体现了天下父母们对子女寄寓的最深远也最素朴的情怀:耿刚中正,做个好人。
陈中华是个好人。他2001年进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读,每逢双休日回沪后就和外婆住在老房子里。那种老式弄堂里住着不少孤寡老人,无亲无故,身前少人奉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陈中华主动承担起儿孙辈的责任,只要有空就去看望她们,捎水果,送问候,帮她们打扫房间……这样的爱心之举一直持续到那片老房子拆迁。
《论语》有云:“见义不为,无勇也”,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见义勇为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道德标准。陈中华也是个有勇有义的人。逛街看到小偷企图行窃时,他不止一次上前呵斥制止。作为东航最年轻的的A330机长,陈中华不骄不躁,始终感谢公司和栽培。他不止一次表示:正因为心存感激,又身有余力,所以想更好地回报公司,回报社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最高职责就是安全飞行
自2009年改装空客A321机型后,陈中华于2010年正式成为A321责任机长。在将近十年的飞行生涯中,陈中华遇到的特殊情况其实不多,但2013年的墨尔本返航事件可算是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事发时飞机仍在澳洲境内,陈中华在了解基本情况后去客舱亲自查看男孩伤情:小男孩手指皮肉全部拉开,只有骨头相连。孩子在大哭,一旁年轻的母亲手足无措、脸色煞白。飞机上的医生在简单包扎后提出专业建议--小男孩年龄过小,需在4小时内就医,否则手指可能会有坏死或残疾的危险。“人命大过天”,为了给孩子争取及时就医的时间,陈中华立即决定返航墨尔本机场,并做了感人至深的旅客广播,赢得了机上旅客的理解和支持。
由于起飞时加满了油,考虑到机型最大着陆重量可能会引发冲出跑道等安全隐患,陈中华与机组其他成员协商后当即决定执行放油程序。按照当时的飞机重量,需放40t燃油。如果去特定的区域放油、每分钟放1t油来算,至少需要多飞40分钟。为了尽可能为小孩争取救援时间,他跟澳洲管制主动协调并获准边飞边放,能多争取一秒是一秒。一个多小时后,飞机回到墨尔本,孩子立刻被送往当地医院就近治疗。
以平常心快乐飞行
为了做最好的飞行员,陈中华自2005年参加工作后,悉心钻研技术,发挥自己年轻、精通英语的优势,主动请教,向身边的老飞行员、优秀飞行员学,利用电脑、网络学,对于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勇于探索。因此,他比别人学得快、学得多、学得透,从一名普通的副驾驶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技术骨干。
“飞行容不得半点马虎”是陈中华作为飞行员时的安全理念。深知“安全”两个字的份量,在飞行预先准备阶段,他认真阅读各种飞行资料数据,根据任务实际精心准备特情预案,对机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在飞行直接准备阶段,他检查飞机一丝不苟,对飞机各系统认真测试;在飞行实施过程中,他严格按飞行操纵程序,坚持“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飞行,把执行力贯彻到了运行的细小环节。
迄今为止,陈中华驾驶过B/757/767、A330等机型,已安全飞行7000余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