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冯智君 通讯员张明骏 报道:近日,在2025年全国民航“安全生产月”活动情况的通报中,武汉天河机场获得2025年全国民航“安全生产月”活动先进单位。成绩的取得,是武汉机场始终将安全生产作为发展生命线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武汉机场公司以“四型机场”建设为引领,以机场运行安全保障能力综合评估为抓手,不断深化安全责任落实,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严控运行安全风险,坚持隐患清零,培育安全文化,形成武汉机场安全管理模式。

筑牢体系根基安全管理长效化
制度流程更标准。持续梳理、完善覆盖机场各运行环节的安全管理标准和操作规程,建立机场级运行手册和程序10项,公司级安全管理制度19项,各单位操作手册108项,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积极推动武汉市人民政府出台《武汉天河机场净空和电磁环境保护办法》,确保武汉机场飞行安全环境。
绩效驱动更科学。建立完善的安全绩效指标体系,对照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指标,细化分解为结果指标及过程导向指标,强化正面激励,设置“加分”指标20余项,鼓励各单位通过主动作为来“挣分数”。通过定期监测、分析和考核,确保安全管理要求有效落地,充分激发各单位不断提升强管理驱动、促发展的积极性。
安全文化更常态。大力培育“生命至上、安全第一、遵章履责、崇严求实”积极安全文化。发布“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十大安全举措”;搭建“安全自愿报告”平台,高效处置各单位自愿上报信息239条;制定武汉机场公司《安全管理容错规则》,激发各单位及从业人员主观能动性,营造“勇于担责,尽职免责”的良好安全氛围。

创新科技赋能风险管控立体化
鸟击防范有成效。围绕“一个航班一个航班的盯,一条跑道一条跑道的守,一种危鸟一种危鸟的防,一个区域一个区域的治”原则,精准施策,大幅提升驱鸟效率和针对性;加强生态治理源头管控,建立健全与属地政府部门就机场周边环境治理等方面联合治理机制,科学控制植被、水源,减少吸引鸟类的因素。红线内环境治理达2123.7万平方米,与地方政府协调联动,完成西跑道围界以外,红线外3.4万平方米超高树木砍伐清理,从源头上降低鸟击风险。
跑道风险防范有实招。强化跑道、滑行道全生命周期管理,识别运行热点和道面老旧区域,组织专题修缮和维护,加密道面清扫和跑道徒步巡视频次。聚焦东外跑道(第三跑道)建设投用初期安全,落实动态风险评估,重点防控跑道侵入、航空器落错跑道、不停航施工衍生风险。自2025年1月23正式投用以来,累计起降7700余架次,均运行正常。
风险管控有工具。深化运用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了覆盖全流程、全岗位、全要素的动态风险识别、评估与管控机制。持续以“内部监察”“法定自查”“体系审查”为抓手,深化推进法定自查工作手册中南地区示范项目建设,实现风险关口前移,闭环管理。坚持武汉机场区域安全管理“一盘棋”思维,发挥机安会作用,定期协商共建,扎实推进机安会成员单位在业务培训、资源保障、信息共享等多领域交流。

持续安全投入保障运行全面化
深知安全投入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始终将安全投入摆在优先保障位置,为安全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提供坚实支撑。
设施设备升级。持续投入资金用于更新升级安检设备、消防应急救援装备、东外跑道停止排灯、外来物智能感知系统建设等关键安全基础设施设备改造、功能优化,确保硬件设施始终处于良好、可靠状态。
科技创新应用。完成机场协同决策系统(A-CDM)与除冰雪智慧化指挥系统升级改造和深度融合,以科技力量赋能实现指挥调度智慧化、精准化。
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安全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投入,提供系统化、高质量的培训资源,打造了一支“懂规章、通业务、敢管理”的安全管理和运行保障队伍。紧盯安全运行关键岗位,加强“三基建设”,落实全员安全能力提升“一月一考”。
应急能力提升。联合地方政府、机场公安、空管等单位成功开展“2025年协同护航”无人机扰航应急演练,全方位检验武汉天河机场无人机扰航应急处置实战能力,得到行业主管部门高度认可。安全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暑运期间,武汉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和航班运行量大幅增加,今年上半年以来实现航班起飞正常率达到89.59%,同比增长5.63%。在中南地区郑州、长沙、南宁、海口、三亚、广州、深圳、武汉等9座千万级机场中居于首位。
武汉天河机场在民航运输机场运行安全保障能力2025年上半年综合评估中,武汉天河机场以99.80分名列全国29个同类机场第一名。
武汉机场公司将始终把“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持续深化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加大科技创新与安全投入力度,不断探索安全管理的新方法、新技术,全面提升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安全标杆机场,为天河机场实施“超级枢纽”建设行动,加快打造“人享其行”的全球最佳中转机场筑牢安全根基。(编辑:张薇,校对:李季威,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