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钱擘 报道:7月以来,上海持续迎来高温天气,7月10日,上海最高气温达到摄氏40度,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40度高温出现最早的一年,此后,城市继续连日拉响高温预警。烈日下,上海虹桥、浦东两大机场的机坪温度更超过60度,而根据疫情防控要求,不少操作岗位仍需身穿全套防护装备开展作业。上海机场集团提前部署夏季防暑降温和关爱举措,努力为员工改造工作环境,上海机场的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也持续坚守岗位,全力守护国门,精心保障运行。

机坪温度超过60度
高温下,保障暑运出行
机场安全监督员负责监督进出港航班货舱装卸是否符合要求,并对机下各岗位作业人员的到岗时间、操作流程是否符合规定进行监督,是航空器安全、正点运行的一道重要防线。航班进出港的高峰时段正是每天气温最高的时候,身穿全套防护装备的他们毫不松懈,始终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

安全监督员协助核实旅客信息
航班缓缓滑进廊桥后,特车驾驶员就要驾驶着升降平台完成对接飞机、装卸行李货物等工作。航空器发动机余热高达一百多度,每班客机平均2小时的作业,特种车辆驾驶员的工作环境堪比“大蒸笼”。即便在高温酷暑下,又要身着防护服,尽管全身湿透,他们始终思想高度集中、娴熟连贯地做好航班保障工作。

特种车辆驾驶员工作环境堪比大蒸笼
行李装卸员每次搬运的行李都重达几十斤,货舱空间狭窄、上沿较低,在高温天气又异常闷热。每班航班保障,他们都要弯着双腿,拱着背,保持同一个姿势半蹲着运送货物,一个航班保障下来,往往要弯腰上百次,每天都要经历无数次汗水的“洗礼”。

行李装卸员每次航班都要弯腰上百次
航班靠桥前,机场桥载操作员已穿着全套防护装备提前就位,顶着飞机尾部发动机余温造成的热浪,背上重达20余斤的电缆设备为飞机接驳专用空调设备,完成全部操作流程往往需要耗时1个多小时。

桥载操作员身背的电子设备重达20余斤
机场的飞机监护员们每天从早上5时到晚上23时都接力坚守在机坪上。他们个个站得笔直,全神贯注地观察航空器周边情况,严防无关人员和车辆靠近。机坪60多度的高温,把监护员的鞋底都烤软变形,每年这个时候,每个人都要穿坏好几双执勤靴。

飞机监护岗位
高温下,虹桥机场T2出租车上客点调度员身姿挺拔、动作规范,专业地指挥出租车进站,并引导旅客有序上车。平均每天要调度2500余辆出租车,满足4000多名旅客用车需求。车流和热浪叠加,让他们仿佛身处大蒸笼,一天下来,汗水浸湿工作服,连手套里也能倒出水来。

出租车上客点调度员
坚守中,筑牢疫情屏障
浦东机场消毒团队负责对入境旅客每件行李进行消毒,同时对途经区域进行终末消毒。入境航班到达后,他们背着30斤重的消毒设备,每个航班开展消毒作业要持续五、六个小时,防护服瞬间变成“汗蒸服”。

入境航班消毒岗位
转运岗位工作人员需要全程引导陪护入境旅客从转运区直至酒店。每一批次转运,队员们的防护服下早已被汗水浸透,眼罩里也弥漫着层层雾气,但他们始终坚守,有序组织转运,耐心回答旅客询问,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入境旅客闭环转运岗位
国内到达区域健康码查验岗位每天一站就是8小时,作为抵沪航班的第一道查验口,查验员们要耐心细致一次次引导提示旅客,并向有疑问的旅客解释政策、演示查验操作流程,并开展查验工作。遇到不熟悉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旅客,查验员们还会主动协助完成纸质申报。

健康码查验岗位
保通畅,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浦东机场货运站冷链专班成员有100多人,在岗8小时内他们要身穿全套防护装备,处理近30个板箱、上百吨进口冷链食品的拆卸、理货和消杀,连续一、两个小时奋战后,往往只休息10分钟后就又立刻回到工作岗位。

冷链操作岗位
货班进港后,首先会在机坪上接受一次外立面的“全身消毒”,随后送至理货区由搬运员、理货员、叉车驾驶员等组成的团队进行后续的外立面消毒、掏箱、搬运、理货、单件六面消杀、存储、收发工作。半露天作业状态下,一身蓝色隔离服的操作人员们被汗水浸透衣衫、模糊双眼是常态,可他们依旧高效分工协作,平均每天处理1千余个板箱货物、总重超2千吨。
送清凉,守护员工健康
与持续高温下的坚守相呼应,上海机场集团提前部署夏季防暑降温和员工关心关爱工作,集团公司主要负责同志带队赴两大机场,慰问坚守在高温作业一线的员工和“两集中”人员,也各级组织积极落实做好后勤保障,及时为一线工作者送去酸梅汤、盐汽水等防暑饮料,备足清凉油、花露水等防暑用品,不断改善一线作业员工防暑降温条件。

上海机场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冯昕带队在浦东机场地区开展高温慰问

上海机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秦云带队在虹桥机场地区开展高温慰问

为员工发放防暑用品

为员工高温巡诊(上海机场供图)
根据现场岗位的实际需求,上海机场集团各部门各单位也合理错峰安排露天作业时段,增加轮岗换岗频次,缩短员工在高温下的作业时间,让员工有充分时间休息调整;同时加密医护人员现场高温巡诊频次,向需要帮助的员工提供诊疗服务,切实把一线员工身体健康和生产安全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