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太原武宿国际机场邻近的一家隔离酒店内,住着一群在最危险防疫“红区”全程封闭的国际航班分流保障人员,赵玉羚就是其中的一员。谈起加入疫情防控办的原因,这位97年出生的小姑娘话语铿锵:“苦则苦矣,但我为之自豪!”
闻令而动,与时间赛跑的“守护者”
3月21日夜晚,随着MU570航班最后一批国际分流旅客离开太原武宿国际机场,历时近6个多小时的“巴黎—太原”国际航班入境保障任务圆满结束。赵玉羚脱下厚重的防护服,身上的衣服早已被黏腻的汗水浸湿,口罩、护目镜的勒痕深深地印在她的脸上,在进行反复细致的消杀之后,缓缓的登上了回隔离酒店的大巴车。
数不清有多少个熟睡的夜晚坚守在国际航班保障的一线,也已经数不清参加过多少与疫情相关的会议。为了同疫情赛跑,太原机场疫情防控办全体成员24小时随时待命已成为常态。赵玉羚回想着刚才保障的每一步流程和细节,始终心怀敬畏之心,容不得半点差错。
12:40 红区启动!
12:55赵玉羚作为国际航班保障人员,全副武装,提前就位在行李查询的岗位上。
13:10飞机顺利落地太原机场。
14:10 通过国际航班专用通道进行统一消杀后,第一件行李到达。赵玉羚与分拣行李的同事们一起将一件件行李摆放至指定位置。由于国际航班旅客的行李普遍较大较重,在搬运过程中,既要注意对行李轻拿轻放,又要注意用力过度将防护服划破造成疫情传播隐患,赵玉羚敏锐的发现了这一风险点,提高警惕,动作轻、稳、准、快完成摆放。
14:15 第一位旅客取到行李。在行李查询的“主场”上,赵玉羚迅速办理、忙而不乱,一个人协助235旅客完成了256件行李查询的工作量。
17:40所有行李发放完毕,赵玉羚对现场进行细致检查。
18:20行李结关。
19:00保障人员退出,确保消杀过程无盲点、无漏洞、无死角,为保障工作画上完美句号。
整个流程紧张有序,环环相扣,每一个紧凑时间节点背后,是疫情防控办全体员工认识到民航作为疫情防控的“前沿”,将做好分流国际航班保障工作当做重要的政治任务的决心和担当,也是赵玉羚以春风化雨的柔情、敢闯敢拼的韧劲,在国际保障中全力以赴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与毅力。
岗位转身,永不褪色的“安全梦”
祛疫未尽,勇士逆行。赵玉羚坦言,自2019年入职以来,肆虐了三年来的疫情始终伴随着她的工作生涯,而她也从最一开始青涩懵懂的“职场新人”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岗位能手,她认为自己应该为疫情防控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2021年7月,她主动请缨,加入到疫情防控保障小组中,负责行李查询工作。在这个岗位上,她边摸索边应对,制定工作流程、考虑旅客需求……面对来自旅客服务和防疫的双重压力,面对全新的工作重、难点,她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刚开始那几天就跟打仗似的,千头万绪,电话都打爆了,嗓子也喊破了。”“虽然国际航班旅客人数并不多,但由于疫情期间执行的特殊防疫政策,要保证对每一个旅客有序安排,守住“第一道防线”,工作量和强度不降反增。”追忆起刚开始参加国际航班保障时的往事,赵玉羚依然历历在目。
如今,这半年来的默默耕耘和全心付出,让赵玉羚既拥有了成就感,也获得了幸福感。“我把工作做得更全面些、更细致些,这样旅客的安全才能得到更大的保障。”由于疫情防控形势的要求,国际保障人员和旅客之间并没有过多的交流,即便这样,赵玉羚还是能够回忆起很多由旅客带来的感动瞬间。曾经有一次,一位年近八旬老奶奶因腿脚不便,向太原机场申请落地提供轮椅服务。除了行李查询工作,赵玉羚也要负责为重要旅客、轮椅旅客、无人陪伴儿童等特殊旅客提供相关服务,听到旅客的诉求,她克服了对病毒的恐惧,不仅细致的检查了轮椅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还主动和老奶奶的同行家属一起搬运行李。当她稳稳当当的推着这位老奶奶送至旅客转运车辆的门口时,老奶奶嘴里还在不停的念叨着:“谢谢你为我做了这么多,回国真好啊。”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也正是因为这样特殊的工作性质,赵玉羚能够陪伴在家人和亲友身边的时间变得少之又少。“这轮疫情传播快、波及广,大家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在长期隔离的这一百多天中,赵玉羚高度重复着单调又繁忙的航班保障工作,但生性乐观的她,总是能够做到苦中作乐。回到隔离酒店中,她以微信视频、电话的方式,与单位的领导同事们、家中的亲戚朋友们一起“云”见面,“云”过节,隔离人群,但不隔离关怀,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
生活总在执着和付出中精彩。每一次挺身而出的担当,换来的是旅客的理解,领导、同事们的信赖。看到在疫情面前同事们在各自岗位上执着坚守的样子,赵玉羚觉得加入防疫办大家庭无比荣幸。“希望尽快把航班恢复起来,更希望疫情能够早点结束,大家的日子能够回到正轨。”(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