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汇总>中国机场
广州白云机场问鼎全球最繁忙机场 “全球第一”背后的故事
来源:中国民航网2021-01-25 14:45:00

广州白云机场问鼎全球最繁忙机场  “全球第一”背后的故事

白云机场统筹疫情防控和运输生产“引擎”作用显著

2021年1月25日,广东机场集团在白云机场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白云机场2020年旅客吞吐量以4376.8万人次问鼎全球最繁忙机场。根据2019年度全球客运前20名机场已经公布的数据,就2020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表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的旅客吞吐量目前高过世界范围内其它机场。在全球爆发疫情的特殊情况下,广州白云国际机场2020年旅客吞吐量在全球机场的排位位居第一。

过往三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运输生产和枢纽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收获了让人振奋的成绩:2018年,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6974.3万人次,位居全球机场客运排名第13位;2019年,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7338.6万人次,位居全球机场客运排名第11位;2020年,在极其特殊和艰难的情况下,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4376.8万人次。

“这个'全球第一',已经远远超越一个机场的运输生产和运营管理,这背后透出了深刻内涵和巨大意义。”广东机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克俭在仪式上感慨,这个成绩是对各方齐心协力、共同抗击疫情,积极复工复产,最终在疫情考验下逆势增长的最好褒奖。

党建引领抗击疫情 白云机场获两项国家荣誉

作为中国内地三大机场之一和广东外防境外疫情输入的主阵地,在疫情发生以来,白云机场上下齐心、精准施策,公司党委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冲锋一线,压实疫情防控责任,汇聚起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

2020年1月22日,白云机场公司党委在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成立公司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全面部署疫情防控工作,以最快速度启动一级响应,在全国机场率先实现进出港旅客全面测温、随后又快速实施“亮码(健康码)通行”;与省、市卫健部门建立发热旅客、密切接触者的转运及接收机制;对重点地区航班实行“三重测温”管理和建立“四固定”工作标准,果断切断风险。随着境外疫情蔓延,严防境外输入工作成为重中之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为全面统筹应对防范新冠肺炎疫情境外输入的各项工作,白云机场构建了“'1+9'广州市专班指挥部-白云机场指挥部-航站楼现场指挥部”三级指挥体系,进一步提升了白云机场防控工作指挥效能。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白云机场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受到了国家最高荣誉嘉奖。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党委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2项最高集体荣誉,也是广东省内唯一同时获得两个国家奖项的民航单位。

复工复产成效显著 主动出击刺激市场复苏

新冠疫情蔓延以来,白云机场始终聚焦“六稳”“六保”,主动求变、开拓市场,业务复苏和创新发展取得阶段性的成果。2020年,白云机场累计保障航班起降37.34万架次,保障进出港旅客4376.8万人次,成为疫情后复苏快、国内客流最大、起降航班架次最多的机场。

去年初,新冠疫情来袭,当年2月份白云机场客流下跌至“冰点”,仅为96.7万人次。但随着国内疫情防控举措取得良好成效,以及白云机场推出系列复工复产复航专项行动,3月份以来连续9个月各项生产数据恢复持续向好。去年11月份,白云机场的国内旅客吞吐量已经超过疫情前的水平,单月客流量501.4万人次,成为疫情后全球唯一一家单月客流量突破500万人次的机场。

这些成绩背后,是机场、航空公司和驻场单位不懈努力的结果。

在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白云机场积极与国内航空公司紧密合作,争取民航局、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将疫情期间闲置的国际航班时刻转换用于国内航班使用。据统计,2020年冬航季,白云机场约1400个国际航班时刻转为国内航班,每周国内航班量达到9046班,同比去年增长23%。

同时,白云机场向40多家国外合作航企总部发送慰问信,表达白云机场与外航共同携手,共克时艰的决心和信心。民航局6月4日发布《民航局关于调整国际客运航班的通知》,允许有条件恢复国际航线。白云机场马上制作了恢复广州航线的中英文指引发送给各航司,同时积极与地方政府协调争取国际复航支持。截至12月,共26家航司获得地方政府出具的保证能力确认函,允许恢复广州航线,其中国际航司23家,国内航司3家。截止1月5日,白云机场通航点已恢复至36个。

广东机场集团采取积极举措稳定航空物流产业链,与航空公司和货代公司通力合作,积极拓宽航空货运业务,在保障正常进出港货物的情况下,开通绿色通道优先保障防疫物资运输,为全球运输生产、抗击疫情贡献“广东力量”。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物流公司在白云机场的进出港货邮总量60.47万吨(含保障防疫物资4.62万吨),恢复到疫情前的84%。此外,白云机场还加大对“客改货”航班保障力度,2020年物流公司保障货机航班(含全货机、客改货、包机)13552架次,运输货邮量约26.02万吨。

打造疫情防控闭环 全力守护“平安空港”

作为中国民航的“南大门”,白云机场在全球抗疫的关键时期担当起“守门员”的重要职责,严格的常态化防疫措施打造闭环流程。

自从去年1月24日启动一级应急响应以来,白云机场就根据不同阶段防控形势和上级要求,先后制定了疫情防控处置流程、重点航班保障流程、员工防护、场所防控、清洁消毒等一系列防控指引和处置文件,确保各项防控措施科学有序落地。实现体温监测和“健康码”查验全覆盖,先后在航站楼所有出入口、重点航班停靠廊桥入口等关键点位设置了体温监测点共79个,涵盖出发、到达、中转旅客;对国内航班采用分级响应措施,重点航班重点管控--设置固定机位或廊桥、固定保障车辆、固定测温点、固定工作流程等“四个固定”管控措施,实现科学防治、精准施策。

进入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阶段以来,白云机场不松懈、不麻痹,严格落实各项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全面推行“无接触服务”,增加自助值机和托运设备的投入使用,增设电梯、洗手间等场所的无接触服务措施,通过标识、现场引导与广播等途径提醒旅客保持“合理间距”,尽量减少人员接触。

突出科技创新 提升机场服务“软实力”

去年以来,白云机场认真落实民航局“以新发展理念推进民航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真情服务”底线要求,以“春风服务”为工作主线,树立起全国民航服务标杆。

特别是白云机场成为民航局“智慧机场”建设首批示范单位后,信息化水平、自助设备部署规模及使用效率、新技术应用均走在全国前列。去年8月5日,白云机场在T1航站楼推出国内航班“OneID”服务,成为全国机场中首家提供旅客出行全流程“OneID”服务的机场。旅客只要在自助值机或自助行李托运机器上注册“OneID”后,无需出示身份证、登机牌或二维码,通过刷脸即可办理自助值机、自助行李托运、自助登机等业务,实现“一张脸”通行机场。该项创新只是白云机场科技“助力”出行的一部分,2020年白云机场最早推出系列科技抗疫举措,先后研发“红外感应无接触”乘电梯服务,航站楼引进智能消杀机器人、紫外线手推车消毒机器人,服务提升方面还引进“智能指路牌”等系列“黑科技”。

在服务“软实力”上,积极发挥白云机场服务管理委员会和旅客服务提升委员会的作用,一年来,制定了涵盖2516条服务标准、7项管理制度的服务管理体系;牵头编制了《民用机场无障碍服务指南》标准,成为全国民航首个无障碍服务团体标准。为丰富旅客出行体验,持续打造和优化“时空隧道”、“海天走廊”、“天空舞台”等人文机场建设新地标,让广大旅客感受到城市之窗的独特文化魅力。

助力经济腾飞 湾区“引擎”作用凸显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广东省“5+4”骨干机场布局中的一个重要机场,白云机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日益凸显。

面对疫情考验,白云机场聚焦主业、攻坚克难、迎难而上。在国际航班客流受到明显冲击的情况下,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拉动国内航班客流增长,实现客流增速持续攀升,对广州、广东及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机遇,白云机场也正加快推进三期扩建工程建设。白云机场最终将实现5条跑道,2个航站区的规划格局,汇聚航空、高速公路、高铁、城轨等多种交通工具,天空、地面联结成一个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

依托强大的软硬件设施优势,白云机场将加快推进广州航空枢纽建设步伐,全力拓展国际网络,加强“一带一路”空中通道建设;大力提升中转竞争力,用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红利,促进国际枢纽功能进一步提升。随着空域改革加快推进,白云机场的国际枢纽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成为全球重要的航空综合枢纽之一,为旅客出行和货邮运输提供更安全舒适、便捷高效的服务。

责任编辑:jinjieni 000
推荐新闻:
东航江苏公司2025年职工子女暑托班圆满结业
民航湖南监管局党委中心组集中研读《习...
民航安徽监管局对芜宣机场开展暑运安全督查
中国民用航空宣传教育中心2024年度部门决算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2024年度部门决算
青岛空管站守护暑运天路 力保航班高效运行
便捷旅客出行路 乌兰浩特机场新增免费手...
海南航空出席2025年梅西大学中国校友会...
济州航空上半年航班准点率上升4.9个百分点
尖兵闪耀赛场 包头机场消防队全市比武展...
包头机场细化服务举措让旅客旺季出行更安心
江西航空开展八一建军节主题机上活动
锡林浩特机场探索非航新业态
上海监管局全力迎战台风“竹节草” 督...
河南机场集团启动危险品互信社区郑州试...
中国航油广东公司多举措严防基孔肯雅热...
我国自主研制新舟60民用搜救机在陕西成...
江西航空“成都—南昌”航线专属产品助...
东航云南公司地面服务部站坪保障中心用...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扎实开展分层分类廉洁...
返回首页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06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10120170026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7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民航报》及“中国民航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民航网 办公电话:010-67355289 传真:010-67355289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2264信箱 邮政编码:1001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55289 举报邮箱:news@caacnews.com.cn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