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1月21日,距离农历新年还有三天,贵州省启动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应急响应,仿佛一夜间蔓延开的疫情加上一年一度的春运迁徙,让这个春节变得不同以往。贵阳龙洞堡机场是西南地区、贵州省连接内外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作为航空口岸,每天南来北往万余人的交错抵离,疫情防控就是军令,刻不容缓!
根据省机场集团公司党委和贵阳机场股份公司党委的统一安排部署,贵阳机场消救部立即响应,疾控办、医救中心、综合业务室三个基层单位取消了春节假期,开始了联合作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消救部上下齐心,积极投入战斗,打响了省内交通运输行业疫情阻击的第一枪。笔者连日走访,记录下了一些感人的片段。
老骥伏枥,终不忘初心
应急响应启动当天,消救部医救中心连夜召开动员会,连同后勤人员在内的31名员工,除了保障常规旅客的诊疗服务和日常工作外,紧急抽调了8名同志,成立了疫情排查组。排查组负责有针对性的对航站区发现的高热或疑似患者进行体温复查、劝阻出行及转运,可谓是工作要求高、工作难度大、风险性最高、任务最重的一组团队。武汉“封城”前一天,为使抵离贵阳的疑似病例风险降至最低,机场对所有重点航班的所有旅客及机组进行一对一体温测试排查,当天,机坪上寒风凛冽,可是穿上了防寒服就穿不上防护服,几位医护人员索性脱掉了棉衣。防护服非常的厚重,穿久了会呼吸不畅、胸闷,护目镜压得眼眶非常痛,最苦恼的是室外作业护目镜上起雾,一直干扰排查工作。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排查组在烈烈寒风的客梯车上持续工作了2个多小时,完成了570余名旅客的排查工作。任务结束返回值班室,有的医护人员呕吐不止,有的伤风感冒,有的虚汗淋淋……8名排查组的成员中有共产党员曹莎莎、黄静、黄睿然;最年轻的共青团员胡鑫;还有今年60岁,再有几个月就要退休的医生谢鑫;52岁的老大姐张爱文;年逾不惑,鬓染霜花的罗智琴、苗春雁。问及他们的感受,每个人都说:“我不上谁上!从事这个职业,我就义不容辞!”谢鑫医生说:“退休前,我赶上这场疫情战役,如果不能参与抗击,我的职业生涯就不能划上圆满的句号。”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寒风中,在舱门口一对一测量体温

苗春雁被口罩磨破的鼻梁上贴着创口贴

即将退休的医生谢鑫

将患者转送市一医,表现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身披铠甲,愿为你护航
“看着他们无助的眼神,我真的很难过,身穿着这身防护服,我感觉好像披上了战袍、铠甲,我希望能够帮助他们”。黄睿然对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我被她的情绪感染了,非常理解她当时的感受。
1月25日,年初一晚上十点多,医救中心接到通知:某航班一名1岁5个月的女婴体温有些偏高,黄睿然和同事们接到通知后前往排查。这名女婴本身患有疾病,家住遵义某村,其母亲带着她和家中稍大些的长子原本打算搭乘航班前往异地就医。当时婴儿略有偏高,刚给女婴口服了退烧药,非常时期,按照工作要求必须要对高热旅客及其家人进行劝返。旅客情绪有激动在所难免,此时此刻只能耐心疏导,最终遵义籍旅客答应终止旅程,但显得非常无奈和无助!她怀抱着高烧的婴儿,眼泪汪汪地看着黄睿然,茫然问到:“那我该怎么办?大年初一,深更半夜的,我带着两个孩子到省城来,人生地不熟,小女儿着急看病,我能去哪?”黄睿然对她说:“请放心,有我们在!”随后,黄睿然和同事们帮助他们办理了退票,联系了住宿,并将患儿转送至医院。返回值班室,已是深夜,远处高山上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值班室的电话铃再次响起,又是一个不眠夜……
据了解,每转运一例高热病患,一个医护单元组平均耗时一小时,从防护服的穿戴,到病人移交后航空器、救护车的消毒,均是由医护人员完成。有时候第一辆救护车还没回来,第二辆救护车就已出发,高强度连续作业,对体力和精力都是巨大的挑战,然而,即便是这样,也没有任何一个人退缩!
从1月23日08时到2月1日08时,已成功转运高热病患者63例。
小护士胡鑫与家人提前吃了年夜饭,除夕万家灯火时她坚守在岗位;护士何琴怀孕5个多月,却依然与同事们一道坚守在航站楼;入职第二天就奔赴防疫一线的袁玲玲说“这是我的使命!”付俊程家中老父亲患病住院,他却毅然返回岗位。还有,还有许多没有提及姓名的医生、护士们。民的本分,兵的责任,这就是敬业!药房医生鄂娜在朋友圈屡次感叹,说自己非常羡慕且敬佩那些援鄂的同仁们,她写道:“我即将与我的同事们一起坚守在防疫的战场上,生不能为相济世,亦当行医救人!”穿上防护服,我们不认识你们,但谢谢每一位身披铠甲的护航人!

驾驶员雷善荣在给救护车消毒

鄂娜的朋友圈截图

身怀六甲依然坚守岗位的何琴(图右一)

身披铠甲的护航人

他们是一群可爱的人
与子同袍,做坚强后盾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做好后勤支援保障,消救部综合业务室全员主动放弃休假,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综办经理麻朝凯曾参与过03年的“非典”疫情防控,此次保障,他结合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统筹协调,各项保障工作忙而不乱,紧张有序。为筹集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他与护士班组长罗智琴互相配合,发动身边一切资源,想方设法满足一线需求;卢山谷具备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自应急响应启动以来,他主动承担更多的工作,帮助测温点调试设备,基本上天天“泡”在办公室;苏则杰家中稚子尚幼,为做好宣传工作她主动加班,不计个人安危深入一线挖掘素材;杨华因为在公租房有寝室,距离单位近,所以他干脆下了班也留在办公室帮忙;罗羽家中媳妇怀孕8个多月,需要照顾,他“照顾”单位却比照顾媳妇要勤快得多;潘清卿照顾家中重病老人无法抽身,她却时刻记挂工作,通过微信远程办公。
与天下所有人一样,他们是父亲、是母亲、是女儿、是儿子、是先生、是太太,他们也拉家带口过着柴米油盐的普通日子,只是勠力同心的战斗号角一旦吹响,他们就仅剩下了一个称谓——“同志”!他们虽未曾身披那红十字白卦冲锋在前,但革命各有分工,他们的坚持,他们的付出亦是对“前线”斗士的崇高礼赞,他们也曾对着国旗、对着党徽许下诺言:“请放心!与子同袍,携手抗疫,愿做你们最坚强的后盾!”
不辞劳苦,甘为孺子牛
采访疾控办经理刘西长,我似乎遇到了一些“困难”,因为他总是摆摆手说:“哎,有什么好说的嘛 ,你去问问别人。”多么平实的一句话,有却有着大担当和大责任!然后他一溜烟儿,就又去忙了。疾控办的小伙儿张士祥也同样的“不搭理”我,但是我知道,此次贵阳机场的防疫响应之所以能够迅速启动,与疾控办对各项工作部署的有力落实密不可分,自防疫响应以来,只要我在办公区域,他们就一定在,如果我不在办公区域,他们还是一定会在,这是“长”在了机场的疾控办。
与疾控办情况类似的还有医救中心的值班领导们,不善言辞的急救中心副主任龙斌见人总是笑眯眯的,应急响应启动后,龙副主任身先士卒,已是天命之年的他从不言苦从不叫累,但有时却趴在办公桌上就睡着了。
罗智琴是护士班组的班组长,此次应急响应中,她任务繁重,除了加入了排查组,她同时还兼顾着防护物资的申领、统计和配发。同事们吃饭的时候,她总是在抽空统计物资,同事们休息的间隙,她总是忙着去各个站点配送物资,自己能承担的工作她从不麻烦别人,而她承担的工作总是比别人的更多。她说:“我是共产党员,又是班组长,我怎么能后退,现在疫情突然,短时间内物资供给不足,每一件物品都要用在刀刃上,我必须做到‘持家有方’!累一点,但我心安,不是说共产党员就应该吃苦在前,俯身甘为孺子牛吗”。

晚上十点还在体温监测点核对、配送物资的罗智琴(右一)(以上图片贵阳机场消救部提供)
夙愿在胸,我为你骄傲
医救中心主任王莱告诉我,此次战疫情,他颇为感慨,03年抗击非典,他在,此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他依然在。两次疫情防控他都赶上了,似是不幸但又是幸事,他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如今他看到年轻一批的医生满怀豪情投入战斗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那时,他29岁,第一次面对全面爆发的疫情,好像有些害怕,但这次,他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不知疲倦,无所畏惧。王主任的大学同窗已经随援鄂医疗队前往武汉,他由衷钦佩,他的许多其他同学也都各自植根在不同的医疗战线上,说起这些他不禁哽咽,十几年的青春赋予民航应急救援事业,有时他觉得自己不像很多奋战在临床战线的同学们一样伟大,但有时候又觉得许多年风风雨雨,也总有波澜壮阔的时候,正如这次,自21号防疫应急响应启动以来,他和他的团队真正做到了“召之即来,来及即战”,很骄傲!他说“守土有责”,职责所在,他一定会做好组织管理工作,带领团队冲锋在前。
王主任掏出手机给我看他的同学援鄂当天,同学群发在微信里的一段话,原文摘录如下:
“03年,我们都还年轻,忙着立业、结婚、晋升,今天,17年过去了,可以真正知道什么是有意义的事了,XX(援鄂同学姓名隐去)让我们觉得自己精神得到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升华,他其实代表着我们,代表着我们92级,带去我们的责任感、使命感,他是我们的担当!众志成城,天佑中华!天佑中华!”
读完这段话,我深受感动。在贵阳机场疫情抗击的前线,就是有这么一群普通的医者,他们有的尚还年轻,气血方刚,他们中有的已不再年轻,却无论是谁都怀着对岗位的无比热爱而赤诚肝胆,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青丝化雪,默默付出,用青春铺路,为健康护航。我想,这已然上升为一种家国情怀,令人敬仰!
搁笔,已是深夜时分,似有细雨纷纷落下。此时此刻,我的兄弟姐妹位仍然奋战在抗疫一线……相信我们一定会取得抗疫战的最终胜利!
让党旗在空港一线高高飘扬!(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苏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