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刘莎莎、陈静、赵丹 报道:8月17日早7:37,随着MU2424航班顺利起飞,敦煌机场顺利完成了3400米跑道的切换运行,正式跨入民航D类机场序列。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不仅标志着敦煌机场可以正常起降波音767等D类飞机,保障E类飞机备降;更预示着敦煌机场扩建总体工作告一段落,主要项目基本完成。
敦煌机场扩建工程,是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重大项目,同时也是甘肃省“6873”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9.76亿元,工程按满足2025年旅客吞吐量96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700吨的目标设计,飞行区等级指标为4D、并满足E类飞机备降。该项目预计于2017年年底全面完成,届时,敦煌机场将实现全新升级。
2016年1月1日,敦煌机场扩建工程正式开工建设,经过8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同年8月31日,T3航站楼正式转场投运,圆满完成首届国际文化博览会的重大活动保障任务;2017年3月15日至5月25日,为保证飞行区扩建工程顺利实施,敦煌机场停航施工,停航期间,如期完成了飞行区场道工程、助航灯光工程、空管工程、消防工程,机场消防救援等级提升为6级,5月26日敦煌机场顺利复航;8月17日,敦煌机场顺利完成3400米跑道切换,敦煌机场扩建总体工程主要项目基本完成。此外,T2航站楼、货运库房、T2广场进场路改造的全部建筑安装工程和竣工验收工作,预计于2017年10月底完成。
机场扩建工程与航空保障工作有序推进
作为文博会和省“6873”工程的重点项目,敦煌机场扩建工程任务重、工期短,西北风沙大、气候恶劣,更使工程施工难上加难。为确保扩建工程如期完成、保证施工质量,在扩建工程的各个阶段,敦煌机场与机场建设单位积极协调,统筹兼顾、精心部署,做好施工期间航空运输保障工作的详细计划与应急预案,确保机场扩建与航空运输保障工作稳步协调推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项目施工期间,敦煌机场成立多个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多次召开专题部署会,细化多项工作任务;积极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制定切实可靠的管控措施;反复检测设备、推演班组分工运行;强化制度管理,修订“三册一案”(公司运行手册、空防安全保卫手册、服务运行管理手册及应急救援处置预案)……完善的事前管理机制是敦煌机场顺利开展扩建工程、圆满完成重大活动保障任务的首要前提,按计划、分阶段力促各项工作有效推进,更是机场扩建与航空保障工作同步推进的有力保障。通过多项演练实践,敦煌机场不断总结经验、多次调整方案,制定了工作落实清单,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落在岗位上、落在人头上、落在干部肩头上。
创多项领先全国支线机场新纪录
距离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15公里的敦煌机场,有这样一座“中华门”造型的建筑:朱红色的斗拱造型和丝路飞天元素,尽显中国古典建筑的厚重之美;大厅的回形纹造型、反弹琵琶和腰鼓雕塑、莫高窟和月牙泉汉白玉浮雕,体现出对敦煌元素的完美融合。这座寓意着中国西部门户“中华之门”的敦煌机场T3航站楼,是本次敦煌机场扩建工程的主体项目,总建筑面积12398平方米,一经亮相,便赢得无数赞誉。
从仅用52天就实现了T3航站楼钢结构主体封顶,到提前一个月完成3400米跑道切换运行,敦煌机场扩建工程的建设者们一次又一次地创造出西北民航施工的速度质量新纪录。
本次敦煌机场跑道延长600米的工程,在民航新技术应用、机场地面保障设备、飞行程序等方面,更是创造出4项领先全国支线机场的新纪录:在全国支线机场中,敦煌机场第一次采用视频监控集成平台,第一次在助航灯光系统中采用光缆传输的单灯故障检测系统,屈指可数地启用双向仪表着陆系统,第一个实现进离场飞行程序分离。
积极完善航线网络结构
敦煌机场在抓安全生产的同时,也认真做好航线网络拓展及营销工作,努力实现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双赢”。通过创新宣传营销体系建设,合理降低票价,促进了客座率的有效提升,努力营造良性的“大众化消费”航空市场环境。同时,随着敦煌机场“7.20”航路航线结构调整切换工作的顺利完成,敦煌至嘉峪关、兰州、西宁、西安、郑州、南京、成都、重庆、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飞行时间平均缩短了15-20分钟。
目前,敦煌机场航线网络已覆盖华北、华东、华中、西南、西北和中南地区;恢复兰州至长沙、郑州等地航班,新增兰州至深圳、合肥、杭州、鄂尔多斯航班,并于8月21日,正式开通香港=敦煌直飞航班,运营航线共计22条,航线网络结构日臻完善;加密兰州=敦煌航线至11个航班,建立起覆盖“早、中、晚”出行时刻的“兰敦空中快线”,最大限度满足广大旅客的出行需求,真正实现了“经兰中转,通达全国”。
骄人成绩的背后是甘肃民航人勇往直前的决心勇气和忠诚爱岗的倾情付出。省民航机场集团全体干部职工必将继续齐心协力、敢于攻坚克难,以更加饱满的信心迎接第二届文博盛会的到来,为进一步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促进敦煌区域经济的腾飞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