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刘航 报道:海青导航台,坐落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的汇合处,对岸就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哈巴罗夫斯克,是中国最早见到日出的地方。海青导航台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素有中国民航“东方第一台”的美誉,这里更是中俄两国管制员完成越境航班管制移交的重要节点。
执着与坚守 沼泽地里的导航台
台站始建于1994年,1995年1月投入使用,当年,在荒无人烟的黑土地上,是执着又顽强的民航空管人在一片沼泽地里建设成了如今的海青导航台。它是北美航线下重要的出入境报告点。建台初期,导航台设备的日常维护主要以其他代维方式进行维护。伴随着国家发展日益壮大,民航事业的高速发展,导航台现已安装甚高频和卫星设备等通信导航设备,空管设备运行的整个生产系统处于全年无间断的保障状态,因而确保空管设备的正常率、完好率、保障率至关重要。做好通导工作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而责任心的培养来源于对工作的热爱,更来源于对工作重要性的理解。黑龙江空管分局应对省内点多、面广、线长的台站分布情况,成立了航路保障小组,负责维护省内导航台站的设备正常工作。每年春秋两季和遇突发设备故障时,技术保障小组都要派人对海青导航台的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







艰难险阻 挡不住千里巡护路
哈尔滨与海青直线距离700多公里,建站初期交通不便,保障人员需要从哈尔滨出发乘火车到达佳木斯,再中转火车近8小时到达抚远县,从县里再换乘汽车3个小时才能到达海青乡台里。随着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国家对黑龙江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不断深化的基础建设,黑龙江的道路交通条件得到了不断的改进,航路维护小组的成员都成了活地图,飞机、火车、汽车,海青导航台的路途在他们的记忆里已经深深的篆刻出了生动的地图。千里巡护路途遥远,由于台站暂不具备住宿条件,每天他们还要乘车往返抚远市和海青乡,为此分局各部门积极配合,后勤服务中心增加车辆保障,派出两名经验丰富的司机保障通导人员顺利抵达。有时天晚路黑,没有路灯的乡村路还有很多货车经过,车辆扬起的灰尘遮挡了视线,司机都是小心翼翼的趴在方向盘前开车,虽然辛苦,但是保证了全程的安全。






你在云端上飞翔 我在苍穹下守望
航路保障小组机务员王波1972年出生,今年45周岁,1991年参加工作,28年工龄,他与80后,90后的机务员一样,圆满完成各类“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严把航空安全关。由于维护的通信导航设备多半都是进口器材,工具和仪器专业性强,当地无法购买到,每次设备维护都需要人员随身携带仪器仪表,多年来,一次次挤火车,赶汽车,从哈尔滨一路背到台站,对巡护人员的生理、心理都是极大的考验。即便是这样,他从未因任何原因影响通导设备的安全运行。
伴随着祖国的第一缕晨光,清晨四点,王波与守台的夫妻程永江夫妻,在导航台内,开始了院区的巡护工作,打扫院区卫生,检查安防设备,检查导航设备室外体。王波说:每天都会看到有数不过来的航班在天上往返,飞机每次到达海青导航台上方,会有一个大转弯,那就是飞行员收到了导航台的信号,改变了飞行方向。他一直想和飞越上方的飞行员聊聊在飞机上是否能看到海青导航台,你不认识我,也不知道我,我们也从未联络过,但是,我却用我的一生来守护你的安全。








(以上图片均由陈松拍摄)
一路有你 风雨同行
王涛,1979年出生,今年38周岁,2000年参加工作,工龄18年,正是上有老下有下的年龄,他说:由于导航台随时都需要有人值守,一个人在台里一待就是大半个月,更多的是感谢家人的理解。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工作上有召唤,时刻待命,随时出发。而照顾父母,照顾孩子的重任大多都是落在了他爱人的身上。他的妻子在哈尔滨,早上送孩子上学后上班,晚上下班后接孩子放学,回到家还要照顾公婆,又做妈又当爹,做儿媳当儿子。正是家人的帮助和支持让王涛更有了工作的动力。
让人最难熬的是黑龙江漫长的冬季,室外气温在零下30多摄氏度。为了便于工作,他只能戴着一双线手套干活,而当需要拧一些特别细小的螺丝时,连线手套也不能戴,低温很快就会把手冻疆,冻疆了他就把手揣到怀里焐一会儿,然后再干。对空管的忠诚、奉献,对工作的负责、进取,让王涛这个普通的民航空管人始终如一地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空管人具有职业的担当精神。在一次次的考验中,是一支在关键时刻冲得上、靠得住、打得赢的队伍,时刻弘扬着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和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把责任担当转化为巨大动力,践行着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把建设民航强国的庄严承诺付之行动,服务国家战略,为建设民航强国稳步前进,把保障飞行安全放在心中、融入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