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锋在前 打赢这一疫
——东北民航人抗疫纪实
在抗击新冠肺炎的一线,东北民航人义无反顾、无惧风险、冲锋在前,把旅客的出行安全放在首位,展现出民航人的忠诚担当和英勇气概。一架架驰援武汉的包机,一个个疲惫而又坚毅的身影,一句句“我第一个上”的话语……在这场上下一心共度时艰的大考中,一个个东北民航人舍小家为大家,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为祖国和人民书写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我第一个上!”
自从抗击新冠肺炎以来,周绍辉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第一个上!”:一线值班第一个上,现场检查第一个上,疫区逆行第一个上。
周绍辉是南航北方分公司飞行部经理,从农历大年三十起,他第一个参与现场值班,和机组一起开准备会,检查机组准备情况,向所有机组传达飞行部抗击疫情准备会上提出的要求,给机组加油打气、稳定情绪。
农历大年初二,周绍辉主动请缨执行飞赴武汉的第一个包机任务,成功将137名医护人员和4.4吨医疗物资送达疫区。面对记者采访,他说:“不要采访我,这是我应该做的。去采访医护人员,他们才是最美的逆行者。”
提要求不如做表率,亲身示范胜过千言万语。周绍辉以实际行动带动了各级党员干部纷纷走上了执飞包机、现场值班、靠前指挥的一线。疫情至今,南航北方分公司飞行部已经向武汉疫区运送了近千名医护人员,数百吨物资,成为沈阳连接武汉疫区的最可靠空中通道、最坚实的支援团队和最默默无闻的逆行者。
“我只是做了一名医护工作者该做的事!”
1月25日,一张照片悄然在网络上流传,在哈尔滨机场有一位坐着轮椅的医生为往来旅客检测体温。人们在敬佩的同时不禁好奇,这个女孩是谁?为什么会坐着轮椅上疫情防控第一线?原来,她就是哈尔滨机场消防护卫部急救中心医生郭嘉欣。
郭嘉欣已经在哈尔滨机场急救中心工作了3年,她的丈夫同样也是一名医生。因为夫妻双双投入到疫情防控的第一线,2岁女儿只能交给家中老人照料。郭嘉欣的父亲身患重疾,生活无法自理,母亲身体也不好。屋漏偏逢连夜雨。农历大年三十晚上,一直奔波于单位和家庭的她,不慎受伤,被诊断为右脚小趾骨折,每走一步都钻心的疼。
当时,医生建议她给骨折的脚趾打上石膏,拄拐修养。但是,打石膏拄拐就无法再走路了。面对春运保障和防疫工作的双重压力,第二天,郭嘉欣带着伤毅然决然地回到疫情防控的第一线。郭嘉欣的事迹得到了广大网友的点赞。当谈到大家对她的称赞时,郭嘉欣说:“我只是做了一名医护工作者该做的事!”
“单位和战友最需要我,我不能病倒”
农历大年三十,王雪梅毅然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身为长春机场应急救援中心医疗急救站主任的她知道,疫情袭来,她必须带领全体医护人员冲锋在前。
从早上赶赴工作岗位开始,直到晚上八点,王雪梅才发现,低血糖的自己竟然一天滴水未进。从1月20日作开始,王雪梅连续20余天奋战在机场疫情防控现场,详尽安排机场的疫情防控工作。
作为党员干部,危险来临时,王雪梅第一个冲到前线。一次,当得知有一个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逃脱管控,正从机场高铁站强行往机场候机大厅冲来时,她立即打电话通知安检领导封闭通道,将此人隔断到连廊中。她穿好防护服和公安人员一起冲往地下连廊,当时密切接触者情绪特别激动,哭喊着要坐飞机回家。通过王雪梅耐心的劝说,该旅客终于同意自行离开。
等到人坐车离开时,王雪梅才感觉到自己已经冻得瑟瑟发抖。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天气里,她只穿着薄薄的防护服奋战了一个多小时。回来后她说:“我要赶紧喝热水,不能感冒,因为这个时候单位和战友最需要我,我不能病倒。”
当年非典疫情发生时,王雪梅的孩子刚满周岁,她和爱人都奋战在抗击非典一线;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赶上孩子要高考,她和爱人又奋战在抗疫情的第一线,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只能依靠自己。但是在党和人民群众需要她时,她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祖国这个大家庭,选择了舍小家顾大家。
“能为抗疫出点力,是我的荣幸!”
农历大年初二,在接到辽宁省首批赴湖北支援医护人员航班保障任务后,辽宁监管局运输处副处长沈昕立即忙碌了起来。
沈昕赶赴航站楼,开展现场保障协调。此时的东北依然天寒地冻,而沈昕在几次保障任务中,最早凌晨4时到达保障现场,直至22时航班结束后才离开。在战“疫”的前方,沈昕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发挥了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
在春节期间,沈昕先后完成了沈阳联勤保障中心火神山医院援驰任务、辽宁省驰援湖北保障医疗队雷神山任务等。1月26日~2月20日,沈昕共协调保障医疗援驰航班19架次。
此外,沈昕还积极配合辽宁省交通运输厅做好疫情联防联控工作,协调东北凯亚做好确诊和疑似患者的乘坐航班数据统计,同时将春节前武汉到沈阳以及武汉到锦州所有航班旅客的信息及时报送辽宁省交通厅。
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兢兢业业。沈昕就是这样,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工作着,认真收集每一条信息,积极协调每一个相关单位。谈到这些,沈昕笑着说:“能为抗疫出点力,是我的荣幸!”(《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高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