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山青水秀,景色宜人,古迹众多,辖区内世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资源丰富,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市。
这里也有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必须跨越的挑战——经济总量偏小,发展相对滞后,是山西省唯一横跨太行山和吕梁山两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
这里就是山西省忻州市,一个既得自然资源厚爱,又面临诸多发展挑战的城市。
今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忻州市视察时强调,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不管任务多么艰巨、还有多少硬骨头要啃,这个承诺都要兑现。他还对村民们说,希望乡亲们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让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遵循着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忻州人同心协力、不懈奋斗,撸起袖子加油干,坚定不移调结构、促转型,以旅游业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力争尽快实现旧貌换新颜,让群众共享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好日子。
从文化旅游大市
到文化旅游强市的跨越
坐拥“九塞尊崇第一关”雁门关,驰名中外的佛教名山五台山,以及集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民间文化旅游示范区于一体的芦芽山等丰富旅游资源的忻州,正在进行一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攻坚战。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忻州是一个典型的文化旅游大市。统计数据显示,忻州拥有世界遗产2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处、国家地质公园2处、国家水利风景区4处、国家森林公园4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景区(点)近200处。但无论是接待游客的数量、旅游总收入,还是各类资源的配置等方面的数据,都与丰富的旅游资源不相匹配。
“因此,自去年全省旅发大会召开以来,忻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旅发大会精神,确立了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全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叫响世界品牌,构建龙型格局,讲好忻州故事,打造战略产业,实现兴景富民,迈向国际水准’的发展思路,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引进了国内大型旅游投资集团,共同将忻州打造成为国际旅游终极目的地。”忻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志坚表示。
在深度分析忻州旅游资源的优势基础上,忻州市认为,对于国内外游客而言,忻州有五大旅游区,最能体现忻州特色的五大亮点——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区、雁门关边塞文化旅游区、黄河风情文化旅游区、芦芽山自然生态旅游区和温泉休闲度假旅游区,并针对五大旅游区,提出了打造“心灵之舟”的旅游口号——五台圣境,净化心灵;雁门雄风,激荡心灵;黄河风情,愉悦心灵;芦芽美景,陶冶心灵;奇顿温泉,洗涤心灵。
此外,忻州在2016年提出了“举龙头”“舞龙身”“挺龙胸”“活龙水”,构建龙型格局的忻州旅游战略设想。“举龙头”就是突出五台山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和佛教圣地的龙头地位;“舞龙身”就是将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一线的长城串联起来,舞动整个龙身;“挺龙胸”就是依托朔州至岢岚高速公路的建设,打通芦芽山景区北入口,突出芦芽山的自然景观山水和生态文化旅游;“活龙水”就是开发黄河、汾河、滹沱河、桑干河和四大温泉、高原天池,打造知名的休闲旅游度假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努力得到回报。今年上半年,忻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一路走高。统计数据显示,忻州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113.9万人次,同比增长23.8%;实现旅游总收入188.1亿元,同比增长27.2%。
当然,在快速发展中,忻州依然清醒地认识到与传统旅游强市之间存在的差距。赵志坚表示,忻州市促进旅游发展的难点在旅游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首先,是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创新。在推进旅游景区(景点)体制机制改革中,我们要勇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打开心门,敢于把优势旅游资源拿出来与优秀的战略投资者合作,推动旅游业的提质升级。其次,我们还存在人才缺乏的问题,比如旅游业的策划、包装、管理等方面人才欠缺。最后,我们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还需进一步提升”。
看到了问题,才有努力的方向。据介绍,未来,忻州将以景区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景区提质升级;以“旅游+”为重点,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以叫响“心灵之舟”品牌为重点,积极拓展旅游客源市场;以发展乡村旅游为重点,积极推进旅游扶贫工作;以加快忻定大道、忻原大道、机场连接线三条城际快速通道建设为重点,构建更加便捷的旅游交通体系。深入推进五台山机场航站楼国际区改造项目建设,力争年底前实现航空口岸临时开放。同时,忻州将积极推进五台山机场的上档升级,按照4D标准对飞行区进行扩建改造。加快以机场为核心的临空产业的发展,精心谋划临空产业区项目。此外,忻州市将以筹建忻州旅游职业学院为重点,全面提升旅游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发挥市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旅行社、旅游星级饭店、导游等旅游从业人员培训。
“随着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两三年,忻州旅游资源将得到有效整合,初步实现‘忻州山水关、旅游大循环’。忻州也将逐步实现从文化旅游大市到文化旅游强市的跨越。”赵志坚说。
攻克艰中之艰
提升社会公众幸福指数
忻州市14个县(市、区)中有11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其中列入国省级深度贫困县的有8个。与此同时,忻州市14个县(市、区)中有13个领到卫生城市的国字号招牌。这充分体现了忻州市在始终以脱贫攻坚为统揽的同时,着力提高社会公众幸福指数。
随着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忻州市以煤、铁、铝为主的资源型产业独大的格局逐渐被打破。文化旅游产业在忻州脱贫致富、生态环境建设、财政增收等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忻州的脱贫攻坚依然是艰中之艰。
为此,2016年9月,根据忻州市基本市情,在忻州市第四次党代会上,忻州市委提出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要做到一切围绕脱贫,一切为了脱贫,一切服从脱贫,一切服务脱贫,并提出了“做决策,优先脱贫攻坚;办事情,突出脱贫攻坚;动资金,保障脱贫攻坚;用干部,挂钩脱贫攻坚”的原则。忻州市各级领导干部按照全市脱贫攻坚策略要求,强化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领导,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艰苦奋斗,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工作难题,得到了群众的认同。
此外,忻州市深入开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构建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以全面、全员、全程、全责的工作要求对脱贫攻坚进行实化、细化、量化和考核,突出政策帮扶、资金安排、项目倾斜、试点争取、产业开发、技能培训、民生保障、品牌打造、环境优化、氛围营造等重点,努力形成上下同心协力,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动用一切力量推动脱贫攻坚的大格局。
在脱贫攻坚的同时,忻州努力提升社会公众的幸福指数。“我们在聚焦精准脱贫、攻克艰中之艰的同时,积极开展‘五城联创’,去年顺利荣获全省园林城市称号,今年又获得全国卫生城市称号,还在推进省级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智慧城市建设。”忻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义青介绍说。
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为当地社会公众营造了美好的生活环境,大大提升了忻州人的幸福指数和自豪感。此外,忻州市今年上半年加大了民生类投入,总额达到112.2亿元,同比增长了24.1%,民生支出占到公共预算总量的82.85%。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感受到了幸福,公众更有干劲了。在忻州干部群众同心协力的努力下,忻州的经济发展态势也由“疲”转“兴”。统计数据显示,忻州市今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向好,GDP同比增长了6.8%,产业转型升级效果进一步凸显。
建设活力富裕美丽
开放幸福法治之城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坐拥丰厚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虽然面临一时之困难,在只要“人心齐”,必然“泰山移”。在前行的征程中,忻州市努力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并提炼了“活力”“开放”“美丽”“幸福”“法治”“富裕”等关键词,绘就了一幅美好发展蓝图。
创新成就未来。在发展中,忻州市提出要建设人才涌流、创新涌动的活力忻州,把创新作为引领全市又好又快发展的第一动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开创发展新路径,打造转型综改新引擎,实现工业强基奠定扎实基础、农业现代化迈上新台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文化旅游兴市色彩明显、产业升级新突破、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的目标。
在注重创新引领的同时,忻州市全面实施开放战略,努力建设大气包容的开放忻州。忻州将加快综合交通体系构建,推进东进西联南融北合的开放及战略,并借助“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以及太原都市圈等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忻州制造”产品走出去,加强对外合作和文化交流。
创新、开放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社会公众的获得感。忻州市为了让公众共享发展成果,将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美丽忻州;加大民生投入,建设幸福忻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建设法治忻州;让人们富起来,建设富裕忻州。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忻州市将深入推进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全面保护区域内黄河、汾河等河流,完成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让社会公众感受“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美好忻州;将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健全医疗服务体系、住房保障体系、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社会福利体系,让公众感受到“共建共享、安居乐业”的美好忻州;将全面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让公众感受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美好忻州。此外,忻州将着力确保到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忻州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小康、农村贫困地区和城市同步进小康的奋斗目标,让社会公众感受到“人民富起来、经济强起来”的美好忻州。
东倚太行,西临黄河,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大观、中国自然风光奇观”的忻州,将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富集优势,广泛凝聚兴忻富民的强大合力,紧紧抓住机遇,勇于应对挑战,善于攻坚克难,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开创发展新境界。(《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李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