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已经按下了复苏的“启动键”,中国民航也正式吹响了稳步复苏的号角。在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首个春节,中国民航就飞出了“开门红”。来自民航局的数据显示,春节假期7天,民航运输旅客900万人次,比2022年春节同期增长79.8%;民航平均客座率达76%,比2022年同期提高20个百分点;保障航班83844班,日均11977班,比2022年同期增长33.6%
以北上广三大航空枢纽为例,春节假期7天,北京两场客流量保持稳步上升态势,日客流量均超过10万人次;上海两场客流量达135.1万人次,同比增长74.5%;广州白云机场客流量达102.2214万人次。其中,国内客流快速回升,已恢复到2019年春运同期水平。
在积极复苏的同时仍要看到,延宕3年的新冠疫情对民航发展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民航业影响的深度、持续性都远超预期,导致行业生产规模持续低位运行,企业效益大幅下降,运力引进、基建、人力资源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因此,只有把握好恢复发展的节奏,重视“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才能充分应对民航业在恢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全新挑战。
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任何时候任何环节都不能麻痹大意。疫情防控期间低位运行的存量风险与近期快速加大的增量风险交织叠加,要求航空公司、机场、空管和空防领域有与之匹配的安全保障能力,梳理短板、消除隐患,稳步恢复航班。民航从业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牢记岗位职责,认真履行岗位安全责任,严格遵守各项行为规范、准则和纪律,展现良好的安全作风,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随着从1月8日起取消“五个一”“一国一策”及客座率限制等国际客运航班数量管控措施,国际和地区客运航班也进入加速恢复时期。因此,在保证安全运行的基础上,机场和航空公司要积极应对、做足准备,加强行业内外部沟通协调,充分掌握市场动态,适时开通新航线,增加热门航点,推出包机定制服务等创新航旅产品,进一步满足旅客出行需求。
在客运快速恢复的同时,还要注重行业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提高货运航空、支线航空以及通用航空的比重,发挥民航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支撑作用;要加大以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力度,实现与其他综合交通方式的深度融合;更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强化节能减排意识,助力民航全领域、全主体、全要素、全周期绿色发展。
寒冬已过,未来可期。民航业正在拥抱稳步复苏的春天,只有把握好恢复发展的节奏,张弛有度,稳中求进,民航业未来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走得更扎实、更长远。(《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