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进入11月,北京的气温迅速下降。前几天,北京市供热部门就表示,将根据天气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所谓“动态调整”,顾名思义,即当气温下降时,供暖适当升温;当天气回暖时,实施低温运行,并试点推行人工智能热网控制系统,实现按用户需求精准控温。
此次热力部门精准供热,可以看成是从传统粗放式供热向精准供热方式的转变。民航服务也是如此。其实,民航的服务水平有目共睹,一直是各服务行业学习的标杆。作为标杆,要想服务水平再上一个台阶,难度自然更大。那么,对民航企业来说,该如何提升旅客服务满意度呢?不妨从精准服务上入手,拿出绣花功夫,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前不久,成都双流机场推出了精准登机广播服务。过去,双流机场登机广播流程为登机首播两遍中英文,催促广播三遍中英文。随着外籍旅客减少,很多航班上没有外籍旅客,导致广播资源浪费。为此,双流机场创新小组利用已建成的旅客大数据服务平台,通过护照国籍识别,对旅客进行精准筛选,最终在技术上实现了广播系统自动判断航班上是否有外籍旅客,并自动选择语言播报登机广播。此举效果非常显著,机场平均每日出港广播数由4499条减少到2950条,平均减少英文广播1549条,平均每日播音时间减少了1011分钟。
双流机场此举看似只是减少了一个小环节,却是精准识别、精心服务的体现。就像消息中说的,很多航班上没有外籍旅客,我们却在一遍又一遍地播报英文广播,难免给人一种鸡同鸭讲的感觉。这不仅毫无必要,也是对旅客的打扰。候机楼里本来就比较嘈杂,如果能通过努力,对旅客少一些打扰,何尝不是一种更优的服务呢?双流机场方面还表示,英文广播的减少为探索人脸识别技术捕捉晚到旅客提供了技术支持,后期将向晚到旅客所处区域精准定向播报催促登机广播。这一精准服务的升级,无疑将给晚到旅客提供很大帮助。
新技术的出现成为精准服务的有力助手,此举可能看成是机场与大数据融合的一次有益探索。机场每天客流量巨大,掌握大量旅客出行信息。而旅客则对服务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目前,国内机场正在大数据挖掘分析、研究旅客出行习惯、丰富出行场景等方面下功夫。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民航对旅客出行需求的挖掘将更充分,旅客千差万别的多元化需求将得到满足。
旅客出行最根本的诉求是实现位移,这对各大机场和航空公司来说是硬指标。而要获得旅客对机场或者航空公司价值的认同,则关乎软实力。从旅客需求出发,把服务做得更精准,让服务细而又细、实而又实,满足旅客对美好出行的需求,是提升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评论员高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