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武玲 报道:当旅客乘坐飞机时,在起飞前乘务人员会提醒大家关闭个人电子设备,同时将手机调至飞行模式,以防对飞行造成干扰。到底会造成怎样的干扰呢?拿大家熟悉的手机来说,其收发的无线电信号会对飞机上具有收发无线电信号功能的设备造成干扰,主要包括无线电通信系统和导航系统等,这些都是飞机上重要的电子系统。
举例来说,甚高频通信系统是用于近距离地空通信的一套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飞行员与地面管制员进行对话,飞行人员可接收地面管制员的指令,并向地面反馈飞机状态、发出请求信息等。如果该系统受到干扰,飞行员就会听不清指令要求,必然对飞行安全造成影响。
虽然具有重要的功用,但这些电子系统大都是黑色的长方体铁盒子,可谓貌不惊人。不同的设备有着各自的尺寸,有的胖,有的瘦,分别安装在飞机电子设备舱的机架上。值得一提的是,各套系统在飞机上都有备份,从而极大地增强了飞机系统的可靠性。
尽管飞机电子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很高,但有时也会出问题。一旦出了问题,机务工程师就会将其拆下进行修理。因为修理的都是飞机“神经网络”的组成部分,为此修理这些设备的技术人员被称为“神经外科专家”。
相应地,修理这些设备的电子车间就像是神经外科的专科医院,来到这里的电子设备要经过测试、分解、清洁、检查、排故、修理、组装和功能测试等多道工序。该项工作大都由一名技术人员全权负责,同时还要配合检验人员进行必要的检查。另外,如果遇到疑难故障,也会有两三名机务工程师一起“会诊”。因此,这项工作对于技术人员的个人能力要求极高,尤其像气象雷达这样复杂的电子设备,需要工作者既要有很好的航空电子系统理论知识,也要有扎实的无线电电子电路知识,还要有超强的动手能力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才能完全胜任工作。
具体来说,对于送来修理的故障件,首先要准备好文件资料,核对工卡包,看合同上反映的故障内容,以及核对件号序号是否和实物一致,这是因为每个附件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编号。
核对无误后,接下来就要进行外观检查,同时需要注意有没有异味,以判断是否可以进入下一步的通电测试,这就好比医生看病时的“望、闻、问”。如果可以进行下一步的通电测试,就进入“切”的阶段了。技术人员会根据手册进行测试,并对比测试结果,从而判断是哪一部分出现了问题,有时可能是一个电阻电容坏了,有时可能是一个芯片坏了,有时还可能是好几个元件同时坏了,或者是一个模块坏了。
找到了问题所在,技术人员就可以根据手册要求修理更换元件了,同时还要完成清洁、检查等相关工作。在完成修理工作后,还要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并完成附件放行前的测试工作。
最终,由授权的放行人员签署放行单后,这个附件就又重新成为可用件了,可以安装到飞机上继续飞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