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潘瑾瑜 报道:随着夏季到来,一年一度的雷雨季节也如期而至。接下来的6至8月对于民航业而言,既是传统的暑运旺季,也是复杂天气增多、安全保障压力增大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各类风险隐患,行业各单位要以变应变,不断提升民航运行的韧性,实现容与流、供与需之间的动态平衡,切实保障雷雨季节运行安全平稳有序。
准确识变,织密全面共享的信息网。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汛期,在此期间,降雨往往呈现集中性、突发性、不均匀性的特点,局地或大范围暴雨、雷电、冰雹、大风以及台风等强对流天气频繁发生,这给民航运行带来较大影响。民航各单位要清醒认识安全形势,切实增强应对复杂特别是极端天气的敏感性和警惕性,强化夏季雷暴、冰雹、强对流等极端天气风险意识,进一步加强气象信息的收集共享、预报预警工作,为运行决策提供充分支撑。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不断提高气象预报的及时性、准确性、专业性,围绕生产运行的具体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天气发展、演变趋势的预报、展示和讲解,升级完善相关产品服务,也要持续深化空管部门与航空公司气象部门、民航与国家和地方气象部门等之间的协同合作,更好地服务民航安全生产运行。
科学应变,练好快速响应的基本功。民航运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面临着各种不确定因素,因此必须克服松懈心理,强化因时因势动态监控、动态评估、动态调整的意识,切实增强应变能力和运行韧性。要紧盯早出港、晚进港等关键保障环节,聚焦航班集中备降、大面积延误、夜间大流量运行等高风险场景,着重深化“全国-区域-机场”三级协同机制效能发挥,真正把早预警、早会商、早决策、早处置、早告知的“五早”原则融入决策链条中,在强化实时态势监控的基础上实现快速响应。要高度重视不正常航班运行恢复工作,细化完善并严格落实大面积航班延误处置预案,健全各单位统一指挥、上下顺畅、运转高效的工作体系,落实“服务运行一体化”要求,切实提升旅客服务保障水平,提高处置效率。
主动求变,下好风险防范的先手棋。要高度重视复杂天气应对工作,进一步突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及时采取针对性安全措施进行系统防范,更好实现从被动防御、被动应对向主动规避、有效调控转变。当前正值汛期,要清醒认识汛期天气形势的异常性严峻性,树牢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全面评估汛期自然灾害风险隐患,科学制定风险防范措施,提前做好应对准备,着力解决风险想不到、隐患查不出、检查走过场等问题,扎实开展安全风险防范和隐患排查整治。在日常运行中,要进一步加强系统化、精准化管理,做好流量管理、航班计划动态调整等方面工作,因时因势主动把控整体运行节奏,提升空域资源使用效率,实现航班运行的容流匹配。同时,暑运即将到来,要加强市场分析研判与监测预警,合理安排航班计划,确保运力安排同保障能力、市场需求相匹配,更好满足旅客的出行需求。
近日发布的《2025年雷雨季节民航运行保障总体方案》提出了6至8月全国航班正常率不低于70%的总体目标。可以说,做好雷雨季安全运行保障工作,既要“以不变应万变”,始终坚持安全第一,又要“以机变应万变”,紧盯变量,加强对运行的动态管理。面对即将到来的雷雨季节,全行业要全面加强各项安全管控和运行保障措施,切实把“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以安全运行的实际成效守护广大旅客出行的安全顺畅。(编辑:王亚玲 校对:金杰妮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