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9时39分,AG600飞机001架从珠海机场一飞冲天,在该机场西南3000米高度规定的空域内平稳飞行64分钟,完成了飞机各系统和基本操纵特性初步检查等预定试飞科目后,安全返航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首次按照中国民航适航规章要求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成功首飞!中共中央、国务院对AG600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首飞成功发来贺电。



(航空工业通飞提供)



(杨群峰/摄)
AG600的成功首飞,对提升国产民机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有效促进我国应急救援航空装备体系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对助推“一带一路”倡议、国民经济发展、海洋强国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AG600飞机是落实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的举措,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彰显创新驱动发展,体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成果。



(朱思平/摄)
作为国家航空工业重大工程研制项目的AG600,2009年6月经国家正式批复立项;2012年攻克关键技术,完成初步设计;2014年完成详细设计、全面转入试制;2015年机体大部件陆续交付和部件总装。2016年7月23日正式完成总装下线,随后全面进入联调联试阶段;2017年2月,四台发动机试车成功;4月29日,首次地面滑行试验成功;2017年12月7日获得首飞特许飞行证。



(朱思平/摄)
AG600飞机按照“水陆两栖、一机多型、系列发展”的设计思路,在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要求的同时,兼顾改装成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等用途的可能性和灵活性。该机采用悬臂式上单翼、前三点可收放式起落架、单船身水陆两栖飞机布局形式,选装4台国产涡桨六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53.5吨,具有载重量大、航程远、续航时间长的特点。既能在陆地上起降,又能在水面上起降,可在水源与火场之间多次往返投水灭火,森林灭火、特种灭火效率高,20秒内可一次汲水12吨,单次投水救火面积可达4000余平方米;海上救援能力强,可快速响应、快速到达,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实施救援行动,起降抗浪能力不低于2米,可一次救助50名海上遇险人员。AG600飞机还可根据用户的需要加改装必要的设备,满足执行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资源探测、岛礁运输等任务需要以及为“一带一路”提供海上航行安全保障和紧急支援等任务的需要。



(朱思平/摄)



(朱思平/摄)
据介绍,AG600飞机从国家立项型号研制启动至今,各参研单位先后克服一系列难题,攻克了气水动融合布局设计与试验技术,高抗浪船型机身设计与试验技术,复杂机构高支柱起落架设计制造技术,海洋环境下腐蚀防护与控制设计技术,气水密铆接制造技术,机翼薄壁高筋整体壁板喷丸成型技术,多曲变截面船型机身结构装配制造技术等多项技术难关,探索研究并确立了水上飞机适航审查方法,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陆两栖飞机设计研发技术体系,全面提升我国水面飞行器的设计和制造能力,为新型水面飞行器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岳书华/摄)
AG600飞机的研制坚持自主创新,发挥航空工业大协作的优势,按照“主承制商-供应商”的模式,构建了以航空工业通飞作为责任主体,以航空工业特飞所/通飞研究院作为总设计师单位,航空工业通飞华南公司作为主承制单位,航空工业相关单位、国内其他行业供应商参与的研制体系。国内共有20个省市、150多家企事业单位、十余所高校的数以万计的科研人员参与了项目研制。全机5万多个结构及系统零部件中98%由国内供应商提供,全机机载成品95%以上为国产产品,培养了20多家系统级供应商,带动了国内一批民用航空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促进了国产成品民机适航体系建设,对我国民机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杨群峰、朱思平)







(岳书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