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辽宁沈阳草木丰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飞机研究所(以下简称“沈阳所”)迎来了歼8Ⅱ首飞成功41周年。有着“航空英才摇篮”美誉的沈阳所是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个飞机设计研究所,在64年非凡的发展历程中,一直肩负着战斗机、无人机设计研发和航空前沿技术预研的使命,先后承担初教六、歼8、歼11、歼15、歼35和无人机等40余个航空装备重点型号的研发任务,创造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成功走出了一条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再到并肩跨越的自主创新之路。
中航工业沈阳所:把创新植入中国飞机研发基因
走进2024年落成的沈阳航空科技馆,就仿佛打开了中国飞机设计研制的辉煌历史画卷。1951年,在百废待兴的中华大地上,党和国家毅然决定创建航空工业以加强国防建设。在历经几年的飞机修理、仿制过程后,无论是国家决策层,还是航空科技工作者,无不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独立自主建设和发展航空科研事业的重要性——飞机的设计权必须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1956年,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机构——沈阳飞机设计室成立,这也是沈阳所的前身。徐舜寿、黄志千、叶正大、顾诵芬等一批有志于航空报国的年轻人纷纷加入这支队伍,组建了我国最早的飞机设计师团队。
作为新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和首款喷气式飞机,歼教1的研制随即启动,这是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起点,更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正式迈入自主设计的新纪元。
1961年8月3日,沈阳所正式成立,以“共和国长子”的担当肩负起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重任。
“国家需要什么样的空中力量,我们便设计研制相应的产品”——这句朴素的誓言便如不灭的灯塔,深植在科研人员心中,熔铸成一代代接续奋斗的精神脊梁。
“自创立之初,沈阳所就肩负着航空救国、航空报国的历史使命,其每一步发展都与国家需要、民族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沈阳所所长詹强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满足高空高速截击作战的迫切需求,歼8战机应运而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集成并完善机载电子设备、武器及火控系统的歼8Ⅱ系列淬炼升级,长期担当起我国空中力量的中流砥柱。
进入21世纪初,海洋的战略地位空前凸显,中国首型舰载战斗机歼15横空出世,强化了国家海洋攻防能力。
当前,我国航空装备发展聚焦“打得赢、用得起”,2024年年底公开的新一代隐身多用途战斗机歼35A采用“一机多型、空海孪生”设计理念,契合这一核心诉求。
“沈阳所是在国家的关怀和帮助下建立并成长起来的,听党话、跟党走是我们根植在血脉中的信念。”据沈阳所党委书记奚继兴介绍,建所64年来,历届党委都把型号研制作为工作核心。
这份信念穿越时空,始终是沈阳所攻坚克难、矢志超越的核心引擎。
自主创新 助力打造“撒手锏”和“必杀技”
挺立的脊梁,须以创新淬就“钢筋铁骨”。从无到有、从陆基到海基、从有人到无人,新中国航空工业的一次次跨越从来不只是技术参数和科研经验的简单叠加。
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发展。“前辈们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在技术规范、试验手段、研制方案、管理方法等核心领域,为从空白起步的中国航空工业建立起自主的设计体系与研发标准。”沈阳所首席专家王永庆这样告诉记者。
在早期型号研制过程中,《零件设计原则》《飞机设计员手册》和《图纸技术文件管理制度》等设计原则、规范、制度被首次制定,奠定了中国航空工业飞机设计技术体系的基础。
在完成一系列开创性任务后,沈阳所面对国家需求,继续主动擎起自主创新的火炬,双轮驱动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
在这样的体制机制下,沈阳所自成立以来先后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成果奖约600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重大贡献奖等。
“目前,新的制胜机理在不断变化,必须有新质的技术,有跨代的能力,才能树立我们在战场上的优势。”王永庆说。
在“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保障一代”的战略布局下,沈阳所的发展愿景从单一的设计中心跃升为集装备研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能力建设中心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为实现这一目标,“南北协同、厂所协同、行业协同、全国协同”的新局面正在形成:沈阳所成立了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与兄弟单位联合成立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单位组建“瘦西湖创新联盟”;构建辐射全国的“金点子”系列创意征集机制。
这些举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共同构筑起一个活力迸发、要素集聚的创新生态系统,为沈阳所打造“撒手锏”和“必杀技”提供了坚实支撑。
守正创新 精神灯塔引领人才梯队建设
新中国航空工业七十余载的奋斗史诗,其核心是人才辈出、精神永续的传承篇章。
沈阳所历经64年的积淀,先后走出7位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顾诵芬,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德、李明,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天,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凤田、孙聪、王向明。
“这些院士拥有非凡的学识造诣、前瞻视野和德学双馨的崇高风范,这是年轻一代航空人应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奚继兴表示。
一代代总师、专家甘为人梯,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淡泊名利的奉献情怀,如薪火般传递给年轻人。
设计我国首型喷气式飞机歼教1,完成我国首型初级教练机初教6的飞机气动布局,建立亚音速和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体系,两院院士顾诵芬在沈阳所度过了人生最有创造力的时光。他在实践中建立的简洁、高效的飞机气动力设计方法体系,至今仍被我国飞机设计所沿用,成为中国飞机空气动力学设计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刚参加工作时,每每遇到不太懂的问题去请教顾诵芬院士,他总是非常仔细耐心地予以解答,无论是气动力、总体还是重量方面的问题,都能给出很好的指导。”王永庆回忆说。
“90后”谢睿勋于2021年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成为沈阳所材料与标准件技术研究室的一名设计员。“我的师父为我设计了细致全面的培养方案,可以说是给角色、给空间、给反馈,让我成长很快。”
2024年,谢睿勋接过师父的班开始担任室主任。“对研制装备的科研人员来说,守正创新是一体两面的。在装备研制的过程中,更多时候应该守正:面向总体需求选用单项成熟产品,降低总体技术集成的风险,把装备做实;对个人从事的专业技术,创新更重要,要去做探索,拥抱常态化的失败,这样才能在少数的成功里前瞻地看到什么是未来。所以是局部守正服务于总体创新,现在创新解决未来守什么、怎么守的问题。”这是谢睿勋对守正创新的理解。
26岁的刘旭是一位工作刚满两年的飞机设计工程师,在进入沈阳所工作后,他有幸加入顾诵芬院士事迹宣讲团。从创业维艰岁月里前辈们坚守的“三敢三严”工作作风,到后续产品攻坚过程中凝聚起的“团结拼搏、严谨求实、艰苦创新、献身航空”的奋进缩影,薪火代代相传,汇聚而成“忠诚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这是刘旭多次参加巡回宣讲以来的切身感受,更是沈阳所新一代航空科技团队的共同心声。
从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三驾马车”到七位院士,再到以“航空工业英模”罗阳为杰出代表的高素质航空科技人才队伍,沈阳所一批又一批年轻的航空人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焕发出新的活力,向世界昭示中国航空科技的飞跃,更彰显了一代代航空人信念如磐、持续创新的磅礴力量。(《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杨群峰)(编辑:张薇,校对:李季威,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