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民航市场人气旺盛。在5天时间里,民航旅客运输量达到1115万人次,同比增长11.8%。假期期间,部分旅游城市的支线机场旅客吞吐量同比有较大幅度增长,布尔津喀纳斯、黔南荔波、湘西边城、富蕴可可托海、梅州梅县、十堰武当山、三明沙县、忻州五台山、阿勒泰雪都、哈密伊州、吐鲁番交河等支线机场旅客吞吐量同比增幅超过100%。亮眼的数据让我们看到,随着县域旅游热度逐渐攀升,“小机场”正为航旅融合这盘大棋发挥重要作用。
机场建设不断推进,为支线机场助力航旅融合奠定了硬件基础。近年来,在我国新增的运输机场中,支线机场占了多数。航班管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国内在运营支线机场共182个,占机场总数的69.1%,遍布28个省区市,涉及174个城市。作为国家航空运输网络的“毛细血管”,支线机场的建设发展推动航空服务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截至2024年底,航空服务覆盖全国92.6%的地级行政单元、91.2%的人口、94.3%的经济总量,越来越多的地区高效便捷地融入整体经济大循环。
出行服务不断优化,为支线机场助力航旅融合提供了软件支持。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干支通、全网联”建设不断推进,国内通程航班服务管理平台、民航中转旅客服务平台建设日趋完善,中转便利化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另一方面,各机场、航空公司结合支线机场优势与旅游热点,不断增加干支、支支航线航班,打造多种“民航+”产品,便利旅客出行。例如,贵州重新整合各地支线机场并与景区联动,串珠成链推出“支支串飞”项目,构建更加便捷的空中交通网络,实现各大旅游景点高效衔接。
未来,要使支线机场更好助力航旅融合,还需要从多个层面发力。一方面,要修炼“内功”,提高支线机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国内通程航班服务管理平台、民航中转旅客服务平台建设,并从政策支持、运营模式、航线网络布局等方面着手,密切支线机场与上级枢纽机场、支线机场与支线机场间的联系,提升支线机场通达性,积极扩大航空市场供给。另一方面,要修炼“外功”,开放合作。加强民航与铁路等其他交通方式的合作,打造优质联运产品;加强机场、航空公司、景区、旅行社等多方合作,整合优势资源,推出“机票+门票”“机票+酒店”等联合产品,打造“吃住行游购娱”链条,实现航空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为旅客提供更加丰富的出行选择。(《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贾璞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