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汇总>民航报推荐
政策引领速度 加快构建“空中生命线”
来源:中国民航网2023-05-17 15:27:00

  2019年至2022年底,我国航空医疗救护(包括搜索救援)合计飞行约7314小时、8789架次,救护9228人次。航空医疗救护被视为国家发展进步的缩影,是现代化医疗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完善空中协调机制,优化低空空域飞行计划审批程序,保障航空医疗救护飞机快速、安全转运,一直以来都是推动航空医疗救护发展的首要着力点。
  绿色通道 以高效畅通为着力点
  2月20日,一架上海新空AW109型救援直升机飞抵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滑行至预定停机位,等待一架广西玉林至上海的民航航班接棒转运爱心捐献器官和医护人员至指定医院。从15时22分救援直升机降落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到15时35分救援直升机搭载爱心捐献器官和医护人员起飞,再到15时46分救援直升机到达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短短的13分钟,救援直升机与运输航空航班的“空空中转”接力已经完成。
  这是今年民航局提出“完善应急救援直升机进出运输机场特别是大型运输机场的保障程序”以来,国内大型国际枢纽机场首次实现运输航空与直升机在机坪上的直接衔接。
  航空医疗救护是现代化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航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完善空中协调机制,优化低空空域飞行计划审批程序,保障航空医疗救护飞机快速、安全转运,一直以来都是推动航空医疗救护发展的首要着力点。
  2023年初,民航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通用航空应急救援飞行计划申请绿色通道的通知》,明确界定“绿色通道”适用范围,明确应急救援相关调机飞行计划的审批原则,进一步健全完善应急救援直升机进出运输机场特别是大型运输机场的保障程序。
  构建“空中生命线”,畅通空中通道是根本。
  航空医疗转运的过程是否顺畅衔接、流畅高效,直接决定能否最大可能地为挽救生命赢得更多的宝贵时间。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型运输机场运输繁忙,直升机进出较难,此次救援直升机顺利进出浦东机场,执行应急救援任务,是通用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突破。”
  记者从民航局空管局了解到,《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通用航空应急救援飞行计划申请绿色通道的通知》发布后,民航各地区空管局按照通知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绿色通道”工作程序和直升机进出大型机场保障程序,并在相关单位做好宣传贯彻工作。其中,深圳空管站已有完善的亚太直升机和南头直升机指挥与协调操作指引,广州白云机场正进一步健全完善包括应急救援飞行在内的通航直升机进离场程序。
  顶层设计 以人民愿景为出发点
  纵观世界各国航空医疗救护发展历程,欧美等航空发达国家起步较早,相关行业法规、服务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市场运行模式等方面已相当完善和成熟。例如,美国有300多个救援中心和1000多个救援点,救援人口覆盖率达到85%左右。有资料显示,美国有75家航空救护公司,约1500架专业航空医疗救护直升机,每天24小时随时待命,可在20分钟内到达全国大部分地区;德国共设有75个直升机应急救援基地,接警后2分钟内起飞,15分钟内可基本到达德国任何一点。
  与之相比,我国航空医疗救护尚处于起步阶段。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国内救援队伍曾使用过直升机接运伤员;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电视中直升机从天而降运走一批批伤病员的画面,让国内大部分观众第一次认识什么是“空中医疗救援”;2014年,国内引进了第一架专业航空医疗救援直升机,成立了国内第一支专业航空医疗救援飞行队。
  作为一种服务民生的医疗保障手段,航空医疗救护是国家所需、社会所急,归根结底是民生所愿。建设我国航空医疗救护体系势在必行,亦迫在眉睫。
  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和加强通用航空在抢险救灾、医疗救护等领域的应用”。2019年,民航局、国家卫健委联合印发《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22年民航局和国家卫健委再次联合印发《关于深化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工作的通知》。2022年,民航局发布《“十四五”通用航空发展专项规划》,将“提升通用航空应急救援等公益服务能力”作为首要重点领域任务,明确提出“提升通用航空应急处突能力,打造服务范式,深化航空医疗试点”。
  在一系列顶层设计的推动下,我国航空医疗救护发展按下“加速键”。
  2022年7月,一篇关于航空医疗救护的新闻《直升机跨越东天山上演“生死时速”救援》引发了网友热议:7月25日16时28分,位于新疆伊吾县淖毛湖工业园区的某公司员工马某,在工作中右臂意外受伤断掉,情况非常紧急。经当地卫生院抢救后马某仍意识不清,为保住手臂,急需转院进一步抢救。哈密市、伊吾县应急管理局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紧急调用中信海直救援直升机执行此次救援任务。中信海直伊吾作业队从任务下达到接到伤者,用时不到半小时;从伤者所在的广汇培训基地跨越东天山直飞救治医院附近的时代广场,将伤者平稳送到指定地点,用时不到一小时。
  “祖国强大了,人民才幸福”“这就是中国速度”“要有足够的保障才有我们的幸福”……网友纷纷感动留言。
  记者就此事采访了执飞此次救援行动的中信海直运行指挥中心主任张瑾,他对当时的救援行动记忆犹新:“这场跨越东天山的救援,在正常的情况下车程需要4小时,但用直升机转运不到1小时,这就是航空医疗救护的最大优势。”
  中信海直作为国家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单位,始终发挥国企带头作用,持续做好航空医疗救护标准化和航空医疗救护网络建设工作。中信海直董事长杨威表示:“当国家和人民有需要,必不计得失冲在最前线,中信海直积极履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记者从民航局运输司发布的企业上报数据和民航各辖区统计数据了解到,2019年至2022年底,我国航空医疗救护(包括搜索救援)合计飞行约7314小时、8789架次,救护9228人次。其中,2022年中南辖区航空医疗救护飞行约960小时、844架次,救护1100人次,较2019年同期(启动试点时)分别增长405%、153%和610%。
  试点先行 以探索经验为突破点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对应急救援、医疗救护等公共服务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国航空医疗救护基础仍较为薄弱,保障资源稀缺,空域条件差,市场动力不足。推动我国航空医疗救护快速发展,还须从实际出发,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覆盖广泛、模式多元、服务优质的航空医疗救护体系。
  为进一步解决制约航空医疗救护发展的深层次问题,2019年,民航局、国家卫健委联合印发的《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选取了12省市71家医疗机构开展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并对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器械、药品等提出标准要求。此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激发了通航企业和医疗机构参与航空医疗救护工作的热情,涌现了一批勇于尝试和创新的通航企业及医疗机构,为推动我国航空医疗救护发展增添了新动能、注入了新活力。
  根据《关于深化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工作的通知》,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进一步深化拓展,推动制度固化和成果转化,扩大试点范围,新增74家试点医疗机构和28家试点通用航空企业,促进航空医疗救护业务实现广泛覆盖,进一步提升航空医疗救护能力。
  此次试点工作明确,到2024年底航空医疗救护范围进一步扩大,航空医疗救护服务标准逐步完善,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覆盖广泛、模式多元、服务优质的航空医疗救护体系,更好地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记者从民航局运输司通航处了解到:“试点工作期限至2024年12月31日止,时间跨度近3年。聚焦试点目标,我们将深化试点任务具体细化为完善地面保障、畅通空中通道、加大专业培训、制定标准规则、探索发展模式五个方面,逐一落实。”
  深度融合 以形成机制为落脚点
  如何将深化试点工作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2022年底,民航局和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关于落实<深化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工作>任务分工的通知》。为确保前期发布的试点任务扎实有序推进,任务分工将试点任务细化为7个任务类别、18项具体任务,并明确了每项任务的完成目标、具体分工以及完成时限。
  记者从民航各地区管理局相关部门了解到,广东、湖北、广西、四川、陕西、天津6省市的卫健部门已与当地民航管理机构正式建立了航空医疗救护议事协调制度并制订了试点推进实施方案。其中,浙江、上海等地已初步实现航空医疗救护常态化运行。
  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通航处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深化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与陕西省卫健委密切协作,扎实推进相关工作,做到任务件件有着落。2022年,西北地区共实施医疗救护飞行12架次,运送伤病人员12人次,取得了积极成效。2022年6月,西北局与陕西省卫健委、陕西秦汉通航公司、中飞通航公司建立了定期联席协调会议制度和议事协调机制;同年12月底,与陕西省卫健委联合印发《陕西省航空医疗救护体系建设试点方案》。”
  对于成立的协调保障工作组,民航西北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保障工作组由西北局通航处、航卫处,陕西省卫健委应急办、医政医管局、药政处以及陕西秦汉通航、中飞通航2家试点通航企业组成,明确了工作职责,指定了专项联络人,建立了定期联席协调会议制度和议事协调机制,形成了各方联动的协调保障机制,并组织召开了第一次联席会议。”
  对试点的探索及经验的总结将为航空医疗救护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路径。民航局运输司副司长商可佳在今年初调研上海市航空医疗救护试点工作时指出:“要全面了解各地区航空医疗救护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和面对的诸多困难问题,总结经验,坚持共商共建、深度融合、分阶段落实推进,通过‘航空+医疗’的深度融合,实现航空医疗救护工作的顺利推进。”
  根据民航各地区试点工作报告统计,自2019年3月至今,航空医疗救护试点已覆盖23个省份、146家医疗机构,参与试点的通航企业28家,可用于航空医疗救护的航空器117架,每年开展航空医疗救护飞行近1500小时,救助伤患者近2000人,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构筑起“空中生命线”。
  长风破浪,未来可期。
  航空医疗救护被视为国家发展进步的缩影,是现代化医疗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随着加强顶层设计引领,增强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着力破解制约难点,可以预见,我国航空医疗救护体系建设必将迎来新的快速发展期。(中国民航报 记者邢路 转自《中国民航报》第6604期 第007版)
责任编辑:lijiwei 000
推荐新闻: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江西航空团委联合江西民航各单位团委举...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组织开展健步走活动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开展五一节前安全专项行动
绵阳机场顺利完成活体器官运输保障任务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开展作风建设专项工作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下好消防“关键棋”...
中南空管局运行管理中心派员参加广东省...
中南空管局通信网络中心高效完成空管光...
民航局空管局运行管理中心与中南空管局...
中南空管局全力做好地空通信设备民航准...
中南空管局技术保障中心与飞行服务中心...
“海口航空邮件快件监管中心项目—海口...
中南空管局管制中心塔台管制室多措并举...
中南空管局技术保障中心多措并举筑牢雷...
中南空管局气象中心多维度备战空管系统...
中南空管局通信网络中心通信枢纽室“星...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多维度开展春季安全教育
江西航空青年:见义勇为显担当 寒夜善举...
传承雷锋精神,闪耀国门安检——首都机...
哈尔滨机场将恢复叶卡捷琳堡航线
返回首页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06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10120170026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7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民航报》及“中国民航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民航网 办公电话:010-67355289 传真:010-67355289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2264信箱 邮政编码:1001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55289 举报邮箱:news@caacnews.com.cn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