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汇总>民航报推荐
灾难面前 真情陪伴、默默守望是最大的尊重与关爱
来源:《中国民航报》2022-03-28 13:58:00

“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引发公众极大关注,现场救援、事故原因调查情况及善后处置工作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灾难过后,解决“如何让遇难者家属在心理上平稳过渡,避免二次伤害”“如何为家属提供心理援助”等问题须全社会共同努力。

震惊、恐惧等情绪

是正常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要想了解如何向遇难者家属提供有效心理援助,首先要了解社会公众、遇难者家属灾难过后有怎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面对空难,社会公众的反应大多有四种:一是震惊。空难的发生毫无征兆,社会公众不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事故的突发性往往让其震惊。二是愤怒。社会公众会在短时间内存在“受害者心态”的群体心理,即认为自己也是受害者。如果这种心理被错误地煽动和利用,将产生严重后果。三是回避。这是公众在事故发生后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会在一段时间内避免自己处于与灾难发生相同的环境中,比如拒绝乘坐飞机。这是通过回避行为减轻内心的恐惧和焦虑,从而求得心理上的安慰和平衡。四是侥幸。“幸好改签了,没乘坐这个航班”“幸好我不坐飞机”等想法都符合这一态度。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心理预期会给人带来一定的乐观态度。

另外,看到或听到空难事故,有些人会出现极度恐惧、害怕、无助等情绪,出现易怒、焦虑、烦躁不安等一系列心理异常表现,影响正常生活。这可能是其正在经历心理危机,需要及时向专业心理机构求助。

遇难者家属的心理是最应该被关注的。面对亲人的突然离去,遇难者家属会出现悲痛、责难、抑郁等情绪。首先是悲痛。若悲痛过度会导致遇难者家属深陷这种情绪不可自拔,继而造成精神恍惚。对心理脆弱的家属来说,极易引起急性应激反应(ASD),表现为回避、麻木、情感反应迟钝、意识清晰度下降等,常存在心动过速、出汗、面赤等自主神经症状。其次是责难。如果家属认为事故是“主体单位责任意识缺乏”导致的,就会引发内心强烈的谴责情绪。若事故主体单位处置不当,则会引发家属的愤怒情绪,产生敌对心理,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最后是抑郁。有的家属会生活在失去至亲之人的阴影之中,变得沉默寡言、心情低落,对任何事情都失去兴趣,严重者甚至会引发抑郁症。

避免给遇难者家属

造成二次伤害

面对灾难,遇难者家属的心理和情感非常脆弱。在新媒体发展迅速的当下,网络上信息遍布,传播性强、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不恰当的报道和采访会给家属造成二次伤害,这是需要特别警惕的。

从以往类似事件的消息传播来看,伤害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忽视对遇难者隐私的保护。如未经同意公开遇难者个人的详细信息、影像、生前故事、乘机情况等,甚至有的媒体在未核查新闻信息来源的情况下配上照片加以转发。二是过分渲染。如过分渲染空难细节与现场、家属绝望悲伤的视频和照片、遇难者的具体故事等。这对遇难者家属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也会给公众带来心理压力和恐慌,尤其是对需要继续乘坐飞机的旅客及还在继续工作的空乘人员。三是网络谣言和借机营销。为了“蹭流量”、博眼球,有些媒体、商家和个人对事故原因毫无依据的揣测、过度解读和恶意猜想,甚至借此事件“玩梗”、搞营销。四是掠夺式采访。不顾家属感受和意愿强制采访,没有节制的重复采访和“轰炸式”跟风采访,刨根问底甚至要求摆拍等无理纠缠都是不当的。

所以,关爱遇难者家属,新闻媒体、社会公众需要特别注意采写内容、报道角度、采访技巧等。

一是报道传播信源须权威可靠。信息要以官方调查进展和结论为准,包括事故信息、事故原因、事故主体部门的后续作为,须与民航部门通报的口径保持一致;不随意引用、采用非权威信息和未经证实的信息、图片、视频,尤其不能为了快速抢新闻、抢流量而盲目转载和传播网络素材;民航部门也应及时公布最新消息,引导舆论,消除公众猜疑和焦虑。

二是选择恰当的报道角度,避免聚焦遇难者个人故事。报道应更加重视对事件本身和科普知识的报道,充分起到促进救援、警示社会、引导理性、推动预防的作用。过度关注个体故事,会消耗社会的理性关注,影响对事件的总体和真实判断,也会对被报道者尤其遇难者家属造成干扰和伤害。

三是带着人文关怀进行采访。要把受访者当作“人”而非“材料”来看待。需要设身处地尊重他们的感受,站在他们的立场选择问题、采访态度和采访方式,最大程度维护其尊严和意愿,避免渲染悲惨气氛和为追求“纯客观主义”而无视隐私保护,同时应注意给予其心理上的慰藉和支持。

为遇难者家属

提供专业心理援助

从专业角度而言,在事故刚发生这个阶段对遇难者家属进行的心理援助称为“心理急救”。此时,并非要做更多专业的创伤治疗或哀伤辅导,更不是简单地说“节哀顺变”“要往长远看”等安慰的话,而是要提供及时的心理援助、社会支持以减轻遇难者家属的悲痛,满足其当前需要,提高其适应能力。

助人者首先要做好充足准备。要提前了解包括事件性质、目前情势、支持服务的类型和可及性等,同时须保持稳定,在此基础上提供服务。首先为其提供生活上、生理上的保障和照顾,鼓励他们吃饭、喝水、洗热水澡等,避免因身体不适而加重悲伤。其次,倾听和询问也是非常重要的。少说话、多倾听,鼓励遇难者家属充分表达,尽可能多地帮助其确认需求。在倾听之后,要力求帮助其认识、面对、接受失去亲人的事实。对于拒绝帮助者,也要尊重并告知其随时可以获取帮助的方法、地方等。

助人者同时还须帮助遇难者家属宣泄情绪、稳定情绪。对于情绪过激者甚至身体反应强烈者,要密切观察,及时缓解其不适,运用专业心理知识使其稳定下来。助人者为遇难者家属提供相关信息和实际帮助同样必不可少,比如提供情感抚慰、应对方法、需要的资源、社会支持信息、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甚至安排其住院等。灾难发生后的一段时间,遇难者家属的注意力多在事故和情绪中,可帮助其处理一些想不到或难以应付的日常事务,如面对媒体等。

同时,根据需要,助人者也应协助遇难者家属联系社会支持。帮助其与关系密切的人或组织取得联系;保持遇难者家属之间的信息畅通,使他们相互支持。

综上所述,少说话、多倾听、常陪伴、表达共情、给予需要的帮助与支持是在灾难发生一段时间内助人者应该做到的。心理创伤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抚平,对全社会来说,真情陪伴、默默守望是对家属们最大的尊重与关爱。(作者卢敏,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应用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专家咨询师、博士)(编辑:张薇 校对:陈虹莹 审核:程凌)

 

 

责任编辑:zhangwei 000
推荐新闻: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呼伦贝尔机场与海拉尔边检站开展业务交...
井冈山机场召开班组建设推进会议
呼伦贝尔机场召开2023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
赤峰机场召开航空安保内部审计工作启动会
漠河机场召开不停航施工推进会
赤峰机场公司组织开展安全管理知识及值...
呼伦贝尔机场开展无线电排查治理工作
赤峰机场开展纪委书记下沉班组监督工作
赣州机场开展机坪外来物徒步检查活动
呼伦贝尔机场召开一季度外来物管理委员...
二连浩特机场开展大风天气后道面检查
呼伦贝尔机场召开一季度外来物管理委员...
二连浩特机场开启夏秋航季 新增航线顺利...
二连浩特机场组织合约商做好换季保障工作
乌兰浩特机场升级候机楼内卫生用纸
贵州空管分局技术保障部动力保障室开展U...
阿拉善机场地服获华夏航空“最佳合作单...
呼和浩特机场完成导航设备飞行校验工作
呼和浩特机场地服开展服务技能提升系列培训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统筹做好夏秋航班换季...
返回首页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06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1012006036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7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民航报》及“中国民航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民航网 办公电话:010-87387061 传真:010-67355289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2264信箱 邮政编码:1001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7387061 举报邮箱:news@caacnews.com.cn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