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刘佳慧 报道:当航班穿梭于云海之上,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盛宴正悄然上演。8月22日,桂林航空航班化身“空中非遗课堂”,以“黄昌典毛笔制作技艺”为主题的非遗航班正式启航。GT1047(桂林—青岛)与GT1048(青岛—桂林)两趟航班搭载着旅客,在万米高空共同探寻桂林百年制笔技艺的匠心传承。
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不仅以山水甲天下闻名,更孕育了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昌典毛笔制作技艺便是其中的代表。该技艺历经170年风雨,由四代非遗传承人坚守纯手工制笔技艺,用广西本地大公鸡、阉鸡毫毛打造的“鸡毫笔”“鸡狼毫”系列毛笔,以耐写耐用的特质赢得“买笔不用选”的民间美誉,更先后斩获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老字号、中国好礼名录等荣誉,2022年至2024年间,其设计作品接连拿下红点奖、iF奖,并成功入选中华老字号,成为桂林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闪亮名片。

此次主题航班中,桂林航空乘务组通过“讲解+展示+互动”的多维形式,让旅客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平飞阶段,乘务长化身文化讲解员,通过客舱广播细致介绍黄昌典毛笔的历史渊源与制作精髓:从 “一整一清”的制笔要诀--“整”是提净笔尖杂毛并搓揉笔头,“清”是二次检查确保无岔毛,到鸡毫笔浅棕黄的温润色泽、狼羊兼毫笔螺旋交织的独特纹路,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匠人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原来一支毛笔有这么多讲究!”来自青岛的旅客李先生感慨道,“这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东方美学的载体。”
随后的动态展示环节,乘务员将精心陈列的毛笔推至客舱,让旅客近距离观赏不同笔类的材质差异与工艺美感。而知识问答互动则点燃了旅客的参与热情,客舱瞬间变成热闹的“非遗课堂”。“黄昌典毛笔的‘鸡狼毫’用的是哪种动物的毛?”“‘一整一清’中的‘清’指什么?”等趣味问题接连抛出,旅客们争相按亮呼唤铃抢答。从制笔原料到技艺要诀,从历史荣誉到民间谚语,一道道趣味问答让大家在欢笑中加深了对非遗的理解。答对者收获了桂林航空与黄昌典毛笔联名定制的毛笔礼盒,进一步加深了对非遗知识的印象。
最让人期待的“书桂字·传匠心”体验环节,更是让旅客亲身感受毛笔书写的韵味。五名幸运旅客分别在前舱与座位区提笔,以清水为墨、水写布为纸,书写“桂林”两字。笔锋流转间,桂林的地域文化与毛笔的艺术底蕴融为一体,不少旅客表示:“在飞机上写毛笔字还是头一次,既新奇又有意义,仿佛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当旅客们高举作品,浅棕色的字迹在水写布上渐显渐深,仿佛一笔笔勾勒出桂林文化的脉络。

(本文图片均由桂林航空提供)
从桂林山水间的百年传承,到万米高空的文化巡礼,桂林航空以非遗主题航班为契机,搭建起传统非遗与现代出行的空中桥梁。未来,桂林航空将持续以航班为载体,结合桂林文化特色打造差异化体验,让每一次飞行都成为文化传播的纽带,在云端续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篇章。
万米云端的文化邂逅虽短暂,却在旅客心中播下了传承的种子。当航班平稳降落,这场“空中非遗课堂”落下帷幕,但“黄昌典毛笔制作技艺”背后的匠心故事,将随旅客的脚步走向远方。正如乘务员在活动尾声所说:“愿这笔墨香伴随您的旅程,让桂林非遗的故事,从云端走向更远的地方。”(编辑:张薇,校对:李季威,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