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在单位开完劳模座谈会的常琳,带着精致的妆容,拉着飞行箱匆匆踏上机组车,开启“五一”小长假的飞行任务,这样的情形在她19年的职业生涯中已经司空见惯。常琳,东航西北分公司乘务长、班组长,2022年被评为中国东航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23年被授予中国航空运输协会首届CATA航空大会“优秀乘务长”、“陕西省交通运输系统产业工匠”荣誉称号,2024年被授予“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2015年6月12日MU2160航班的紧急时刻,至今镌刻在东航人的记忆里。当时刚放单飞的常琳带领乘务组直面生死考验:当旅客突发疾病,她们在客舱展开教科书式救援。医疗急救箱以秒计时取出,寻医广播精准播报,机组与地面保障无缝衔接,最终为救治赢得黄金时间。目送旅客平安离去时,常琳将急救手册永久收进行李箱,也把“安全是落在心尖的温度”的职业信念刻进生命。
这份对精准的执着,在2019年春运期间化为严格的训练标准。面对学员舱门操作慢20秒的隐患,常琳创新开发“肌肉记忆训练法”,将流程拆解为8个分解动作,带领学员对镜苦练直至形成职业本能。当秒表定格在达标线时,掌声不仅献给新晋乘务员,更献给安全标准刻入骨血的民航精神。
暑运航班上,常琳用身体语言诠释服务真谛。面对手足无措的新乘务员,她示范了两种服务姿态:蹲身平视与儿童交流时的温暖弧度,欠身提醒商务旅客时的专业角度。“每个身体弧度都是服务密码”的教导,让年轻乘务员领悟到:匠心服务既需要规章的刻度,更需要人性的温度。
作为新乘分部班组长,常琳带领团队开启“安全基因工程”。她们将晦涩的操作规程转化为漫画流程图,把救生设备知识拆解为“基因片段”,用年轻人喜爱的押韵短句重构安全记忆体系。这套可视化教材如同遗传密码,将严谨的安全标准转化为可复制、可传承的职业基因。
十九年云端耕耘,从紧急救援的生死时速到DNA训练法的创新突破,这位民航工匠始终以匠心丈量服务维度,用热忱织就蓝天上的安全经纬。在未来的航程中,常琳将继续在万米高空编织安全防线,用十九年如一日的坚守,谱写新时代民航劳动者的蓝天诗篇。(《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路泞 通讯员关向贞)(编辑:张薇,校对:许浩存,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