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杨锦辉 报道:为服务疫情防控大局,自3月10日起,首都机场将3号航站楼D区(T3-D)改造为重点国家和地区进港航班的处置专区;3月13日,大兴机场的全部国际进港航班转移至首都机场保障;3月15日,首都机场所有国际及港澳台地区的进港航班全部调整到首都机场处置专区运行。这意味着首都机场的T3-D成为全北京国际和地区进港航班的停靠专区。航班量骤增、跨区域运行和保障区域集中使首都机场飞行区运行面临严峻挑战,涉及的流程改造、资源调配、多方协调、员工防护等工作千头万绪,困难程度不亚于一次“转场”,而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在24小时之内完成。

闻令而动 蓄势而为
没有什么事情是一蹴而就的,包括24小时内完成此次转场工作。3月7日,首都机场作出将T3-D改造为重点国家和地区进港航班处置专区的决定后,首都机场股份公司飞行区管理部启动紧急会商,面向部门全体员工进行动员,配合公司做好相关改造工作,同时号召青年员工积极投身抗疫工作。3月8日,飞行区管理部党委正式成立疫情防控突击队,并设置统筹协调、运行保障、资源调整和保障支援4个工作组。当天,第一批党员便已开始现场道路导改,第一批支援人员也到位并开始培训。3月10日,部门“青年突击队”成立,8名青年骨干分两批支援防疫一线。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在疫情防控责任面前,飞行区管理部闻令而动,勇担重任,面对重大挑战,部门全员上下一心,气势如虹,这些构成了部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基础。
千头万绪 分秒必争
转场之所以难,是因为航空器地面运行所需的资源都相对固定,这包括滑行路径、停机位以及设备设施等,每一个保障环节都必须遵循严格的行业规范,不容有失。转场转的不仅仅是航空器,更是对首都机场飞行区地面运行资源的重新“洗牌”,必须慎之又慎。这是此次转场工作面临的第一个难题,解决过程可谓分秒必争。
3月14日9时,首都机场作出将所有国际及港澳台地区的进港航班全部调整到首都机场处置专区运行的决定。飞行区管理部随即建立紧急沟通机制,结合3月15日预计进港航班信息,开始进行机队结构和停机位资源的匹配性分析。由于国际航线多使用E类及以上的宽体机型,而T3-D附近停机位资源却是以C类小型机位为主,宽体机位资源不足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10时,飞行区管理部紧急启动对T3-D附近41个近远机位的现场踏勘,以尽可能释放E类及以上的宽体机停机位资源。11时,飞行区确立了“化小为大”的资源调整原则,通过将符合条件的相邻小型机位整合成足堪使用的大型机位,6个C类机位将被改造成2个E类机位和1个可供空客A380机型使用的F类机位。
12时30分,机位改造方案确定,现场改造作业立即开始。这是最耗费时间的环节。此次机位改造不啻对现有地面标志线的颠覆式重构。与此同时,为确保改造后的机位满足航空器的保障作业需求,飞行区管理部需要根据不同机型的特点进行登机桥、加油井等配套设施的匹配性测试。不仅如此,飞行区管理部还要考虑到部分航空器结构的特殊性,调整地面停止点位置,确保其进出机位时的运行安全裕度。为了尽可能提高效率,飞行区管理部调配人手,将机位改造与机型测试同步开展,全力推进。
3月15日凌晨3时,机位改造和测试工作完成,成功整合出3个E类及以上宽体机位,可供停放主流宽体客机9种,并完成了25次廊桥对接测试和25次航空器加油测试。而在此之前,机位运行规则变更的业务通告已经拟好,只待改造完成,即刻发布。
至此,距离启动资源调整工作已经过去15个小时,而工作仍未结束。为保万无一失,还需要通过实际航班保障验证改造之后机位的适用性。等这些都做完之后,已经是3月15日12时。飞行区管理部工作人员已连续工作超过24小时。
牵其一发 诸身随行
“牵一发而动全身”。航班转场运行就是那根牵动全身神经的头发。首都机场在开展机位资源增补的同时,为确保航班流、旅客流、行李流正常,还有多项工作在同步推进。
首先,为避免地面服务单位跨区域作业带来的风险隐患,3月14日10时,飞行区管理部协调相关驻场单位紧急会商,明确了各保障单位要固定专人从事跨区域保障的要求,并立即开展人员培训工作,赶在航班流到来之前全部完成。其次,为避免T3-D到港旅客与航站楼内其他旅客发生接触,首都机场经过反复斟酌,采用了将国际和地区进港旅客和机组人员通过飞行区通道口集中转运的方案。再其次,飞行区管理部按照“最短路径,最少时间”的原则固定转运路径,并在沿途设置30余块信息引导标志牌,布设450余只锥筒,将转运急救车和转运正常旅客的大巴车或机组车从行车路线上进行分流。为确保万无一失,飞行区管理部还特别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引导车队,实行转运车辆逐车引导,仅3月14日当天就引导各类车辆254车次。
在各项工作紧张推进的同时,飞行区管理部针对转场全流程开展风险评估,共梳理出安全风险8条,制定管控措施17项。其中,为做好消毒工作,部门建立专职消毒团队,利用小型撒布车对航班保障区域及转运路线执行逐班消毒,安排专人对转运车辆执行逐车消毒;为确保信息畅通,提升现场秩序管控效果,飞行区管理部建立保障信息通报机制,增设“重点航班保障席位”,实行24小时在岗值班,统筹协调航班、车辆、保障等信息,为高效开展车辆引导及现场消毒作业创造条件。
守望相助 共克时艰
24小时内完成机位改造,24小时内理顺保障流程,24小时内配齐保障资源,首都机场飞行区向来是因人成事。
部门党委一声令下,各个模块选派精干力量支援防疫一线,这是袍泽之谊;青年突击队成员连续奋战27小时,不眠不休完成机位资源释放,这是敢打敢拼;部门多名女员工巾帼不让须眉,投身防疫一线值班工作,这是甘于奉献。这些可爱的飞行区人中有孩子尚未满月就连续坚守工作岗位的,有反复调整保障方案熬到双眼充血的,有因主动担负急救车引导而将自己与家人隔离的……正是这样一支拉得出来、顶得上去的团队,成就了这次“不平凡”的转场运行。
在防疫之外的战场上,抓紧机遇开展跑道轮换维保已进入第二轮,西跑道大修及配套工程筹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开展,打赢蓝天保卫战的诸多重点项目也在全力推进,飞行区管理部在落实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正努力修炼内功。每个人奋斗的地方都是各自的“一线”,平凡的飞行区人各司其职,又守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