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汇总>民航报推荐
“让世界更安全”的雄心——专访同方威视董事长陈志强
来源:中国民航网2025-07-04 09:24:00

简历

陈志强: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危爆物品探测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清华大学核技术及应用研究所所长。从事X射线成像及CT研究30年,主持国家级项目,首创直线轨迹CT算法,研发全球首套碳纳米管冷阴极安检CT系统,使我国率先掌握静态安检CT核心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创新奖等20余个奖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兼任中国体视学学会副理事长及多个国家级标委会委员。

(记者张哈斯巴根/摄)

在当清华大学教授与执掌全球安检设备市场三甲企业之间,陈志强其实内心更倾向于前者。

“因为从事科研工作更是我的兴趣所在。”他在近日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流露出学者型领导的坦诚。这位深耕安检领域20余年的企业家,用执着的科研探索精神,带领团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新路径:他们将清华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安检实战利器,用碳纳米管冷光源打破欧美技术垄断,更以人工智能重构安检流程。从传统安检设备的迭代到人工智能的深度渗透,这家脱胎于清华大学的企业正以每年数百项专利的申请速度,改写着全球安检行业的游戏规则。

“在国际标准方面,过去我们是追随者;如今我们牵头制定规则,是引领者。”陈志强在谈及人体安检国际标准的制定时,语气中透着自豪。

当记者问及人工智能在民航安检领域的应用时,他的回答掷地有声:“真正的智慧安检不仅是效率的提高,更是安全维度的重构。”在陈志强描绘的图景中,毫米波成像与太赫兹技术构筑起隐形防线,嗅探机器人替代缉毒犬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检,云平台联动全球专家实时决策。这种“机器+专家”的模式,正在重新定义安检行业的服务边界。

面对5年后同方威视的发展愿景,陈志强给出了清晰的答案:“让世界更安全”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企业战略的浓缩——从静态CT的规模化应用到“一带一路”市场的深耕,从原创专利的全球化布局到智慧机场的整体解决方案,同方威视正以科技之力筑牢安全防线,书写中国智造的新篇章。

破壁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逆袭之路

记者:同方威视是国内最大的安检设备厂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个机场安检启用的也是同方威视自主研发的多视角行李物品智能安检系统,同方威视在民航业的应用很广泛吧?

陈志强:是的。我们应用在民航领域的安检设备和提供的综合解决方案,目前已经在全球民航安检设备市场上位居前3,全球450个枢纽机场都在应用我们的安检设备。实际上,我们的安检技术应用范围很广,不仅包括对行李包裹、托运行李、随身携带行李的智能化检测,也包括对旅客的人身检测,同时还涵盖货运领域。应该说,我们的产品链和技术链覆盖了安检全流程。

记者:同方威视作为中国企业,制定了人体安检的国际标准,这个过程应该是很不容易的。

陈志强:是的。之前由于欧美在国际标准的制定方面抢占了制高点,我们一般都是追随者。如今,我们利用毫米波、太赫兹技术进行人体成像以及安检检测,在这个方面我们是国际领先的。在此背景下,由我们中国厂商牵头,并联合欧美的竞争对手一起制定人体安检的国际标准,这确实不容易。我们在开展这项工作时,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需要专业团队围绕产品技术标准开展研究,还要定期召开标准推进会和审定会,召集全球研究机构和企业参与细节研讨并获得认可,在与专家和第三方的沟通过程也投入了诸多精力。但牵头发布标准意义重大,意味着在人体安检技术和产品方面能以自身确定的技术方向为主导,有效提高安检效率和违禁品检出率。

记者:同方威视在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方面,为了把中国的产品和技术推向全世界做了大量工作。请谈谈同方威视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

陈志强:我们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积极把中国高科技的安检产品和安检方案提供给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比如在哈萨克斯坦,我们承担了哈萨克斯坦海关整体边境现代化的建设任务,实际上就是把中国高科技的安检设备、安检系统以及安检方案提供给哈萨克斯坦,使他们具备现代化口岸的通关和检测能力。在肯尼亚的边境口岸机场也有我们的安检设备和安检系统,蒙内铁路作为中国援建的重要枢纽铁路,同样采用了中国的安检设备,这既提升了当地技术水平,也增强了其运用高科技设备保障安全的能力。

记者:在拓展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同方威视遇到过“逆风”的时候吗?是如何应对的?

陈志强:实际上,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确实遇到过严峻的挑战,即残酷的市场竞争,因为我们进入了人家的“大本营”,尤其是进入了发达国家市场。面对这种竞争该怎么办?只能积极应战,不能退回来。我们积极在欧洲建厂,把我们的技术、好的产品带出去,利用当地的资源,在符合标准的前提下在当地建厂。我们与当地的对手竞争,最后发现我方并不具备价格优势,无法以低价占领市场。但我们的技术指标、产品性能都是超越他们的,最终我们在欧洲站稳了脚跟。目前我们在南美也有生产基地,主要是覆盖中美洲和南美洲。

重构技术赋能安检场景的智慧革命

记者: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如火如荼。请您介绍一下同方威视在智慧安检方面的技术和产品?

陈志强:如今,人工智能深入各行各业,同方威视在安检设备和产品应用人工智能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我们将深度学习网络结构融入判图过程,研发智能判图和智能审图系统,计算机依据辐射图像能自动识别55类违禁品,识别率达95%以上。

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安检过程,国内主要枢纽机场采用无感通关技术,实现“三免一零”,即免排队、免搬箱、免过机、零等待,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另外,我们开发了一个新型包裹转运机器人,当包裹被发现装有违禁品或需要二次开包检查时,机器人会自动将其送回输送线重新检测,以节省人力、物力。我们还有嗅探机器人,类似机器狗,配备了小型质谱仪,能主动探测气味和气体,及时报警违禁品挥发性成分,如爆炸物、毒品成分等,且可24小时不间断工作,以替代缉毒犬。

记者:人工智能实际上是把人类从低层级劳动中解放出来。但其实背后真正操控和管理的应该还是人,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取代人。

陈志强:对。现阶段人工智能只是解放人类低层级劳动,核心岗位和管理仍需要人依托创新和创造力进行整体把控,提升智能化水平。

记者:同方威视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自主创新主要体现在哪里?

陈志强:对我们来说,高科技企业实际上是能够保持技术的领先和创新的。最主要的就是是否具备原创科技创新的能力,或者说自主研发的能力。我们公司从诞生开始,就是与清华大学一起进行成果转化的,并与几所大学的科研院所保持着非常好的合作关系。

记者:请问同方威视与清华大学如何开展产学研合作?

陈志强:同方威视与清华大学成果转化合作紧密,成立了联合研究院,还设立了危爆物品探测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产学研用融合体。在技术创新机制和体制的支持下,我们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围绕安检产品和设备申请了近5000项专利,其中一半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同步申请,在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确保在安检行业的领先地位。

攀峰原创科技与全球布局的战略路径

记者:静态CT是您率领团队取得的研究成果,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拥有静态CT的国家。您觉得静态安检CT会是未来的大势吗?

陈志强:是的。这个产品现在已经成型了,我们的原形机也研发出来了,我们拥有世界第一套碳纳米管冷光源的静态CT系统,包括自动智能安检系统。14年前,我们围绕核心专利在美国展开艰难的专利角逐,最终凭借原创性草案和技术文稿,获得了美国知识产权机构的静态CT原创性专利。

静态CT技术有独特优势。传统托运行李安检使用的滑环转动螺旋CT面临速度限制,最快转速接近4转/秒。随着行李输送系统速度加快,为确保安全,只能减缓物流输送系统速度,目前每小时最多检测1800件行李。而静态CT摒弃滑环旋转,采取电子束相控控制高速扫描形式,扫描速度可达现有滑环的5倍、10倍以上,能达到1米/秒、2米/秒乃至5米/秒的检查速度。随着民航业和物流系统发展,静态CT必将替代螺旋CT。

目前我们的静态CT技术国际领先,在国内三亚机场、海口机场以及香港机场均已采用。国际方面,瑞士机场也在应用,未来期待在国外更多枢纽机场广泛应用。

记者:5年之后,您觉得同方威视应该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

陈志强:我们有一个口号叫“让世界更安全”。智慧机场建设也好,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技术也好,我相信同方威视在安检技术和安检产品的厂商中,是全球引领者和技术创新者。

记者:当然,最终这些还是要靠人来实现的。

陈志强:对。需要我们的团队,需要我们全体员工,还需要与国内一些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努力,使我们的愿景逐渐变成现实。(《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光琪凝)(编辑:张薇,校对:张彤,审核:韩磊)

责任编辑:zhangwei 000
推荐新闻: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东航江苏公司2025年职工子女暑托班圆满结业
民航湖南监管局党委中心组集中研读《习...
民航安徽监管局对芜宣机场开展暑运安全督查
中国民用航空宣传教育中心2024年度部门决算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2024年度部门决算
青岛空管站守护暑运天路 力保航班高效运行
便捷旅客出行路 乌兰浩特机场新增免费手...
海南航空出席2025年梅西大学中国校友会...
济州航空上半年航班准点率上升4.9个百分点
尖兵闪耀赛场 包头机场消防队全市比武展...
包头机场细化服务举措让旅客旺季出行更安心
江西航空开展八一建军节主题机上活动
锡林浩特机场探索非航新业态
上海监管局全力迎战台风“竹节草” 督...
河南机场集团启动危险品互信社区郑州试...
中国航油广东公司多举措严防基孔肯雅热...
我国自主研制新舟60民用搜救机在陕西成...
江西航空“成都—南昌”航线专属产品助...
东航云南公司地面服务部站坪保障中心用...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扎实开展分层分类廉洁...
返回首页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06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10120170026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7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民航报》及“中国民航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民航网 办公电话:010-67355289 传真:010-67355289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2264信箱 邮政编码:1001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55289 举报邮箱:news@caacnews.com.cn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