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防”的外延 加大“治”的力度
——记烟台机场高效推进空飘物治理
近年来,空飘物对民航安全运行的干扰呈上升态势,民航局为此专项部署,要求业内各单位主动作为,凝聚力量,群防群治,减少空飘物对航空安全的影响。山东烟台机场在空飘物治理方面汇聚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力量,拓展“防”的外延,加大“治”的力度,出实招、见实效。
一本挂历一堂课
让净空知识走进百姓家
烟台机场2015年搬迁后,为宣传净空知识,曾组织工作人员到周边村镇刷标语、发放宣传册,但效果不佳。工作人员在走访中发现,在城市中已逐渐淡出日常生活的挂历在农村需求很大。“把净空宣传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印在挂历上,发放给机场周边的村民。”在机场公安部门和周边乡镇政府的配合支持下,烟台机场每年印制3000余本挂历,发放到机场周边净空保护核心区域的村民手中,至今已经坚持了6个年头。挂历包含提醒不能施放孔明灯、气球、反光膜等内容,每天挂在村民家里,潜移默化,让“机场周边不能施放空飘物”逐渐成为常识。据统计,机场周边反光膜、塑料袋等空飘物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在民航行业内,气球侵入干扰飞行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在烟台机场出现过的气球多是儿童卡通气球。烟台机场从源头治理,让机场周边儿童远离升空气球,从而有效减少气球扰飞事件的发生。结合2023年开展的“航空安全进校园”专项行动,烟台机场飞行区管理部制作专题课件,走进机场周边3个区的7所小学,为3000多名师生宣讲气球、孔明灯等升空物体对飞行安全的影响。当工作人员问:“同学们,我们能不能放飞气球?”时,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能!”,机场净空保护的种子就此播撒。
自2022年以来,烟台机场发生了几起气球进入飞行区的事件,虽然没有影响航班正常运行,但也引起了机场的高度重视和思考:机场远离村镇、集市,气球是从哪儿飘过来的?通过对风向和气球出现路径的分析,儿童在航站楼前放飞气球的可能性很大——气球不能被带上飞机,顺手放了,形成空飘物,影响飞行安全。如何让小朋友把气球留下来?烟台机场专门采购了机模等礼物,并发动全员参与,如发现带气球的小朋友可主动将其引领到航站楼出发问询处,用礼物换回气球,从“不让带”到“换下来”,确保小朋友高高兴兴乘机、气球平平稳稳可控。今年暑期,烟台机场换下儿童气球70余个,把那根可能放飞的线牢牢抓在了手中。
制定办法建立机制
让空飘物查控更加高效
烟台机场依据民航局最新规定,拟定了《机场净空与电磁环境保护办法》,在与相关区市、职能部门反复沟通以及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的基础上,向地方政府提出发布规范性文件的申请。该办法经过相关程序后发布,于2023年7月1日实施,让空飘物治理有了本土化、可操作的依据。在文件出台过程中,机场与周边区市建立了良好沟通机制,地方政府对空飘物管控的自觉意识明显增强。
今年6月,在机场周边举办大型音乐节期间,主办方把现场空飘物管控作为重要的注意事项列入了保障日程,活动期间未出现违规施放气球现象。
2022年10月,烟台机场建立了空防安全区域警务协作机制,让空飘物治理更加快速高效。按照协作机制,机场公安部门在接报机组、塔台、净空巡查人员发现的疑似“低慢小”空飘物扰飞时,应立即启动警务协作机制并发出指令。警务协作单位快速出动、赶往事发地,进一步提高了处置效率,形成了机场与地方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企地衔接
让净空保护形成合力
烟台机场作为地方政府安委会下设的民航安全生产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定期组织召开例会、通报情况,推动成员单位关注民航安全生产的重点领域,在净空保护、“三膜一袋”治理、升空气球管控、机场周边生活垃圾场整治、禁放升空烟花等方面,与地方工作形成有效衔接,借助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力量,实现了工作目标一致化。同时,在二期工程建设过程中,烟台机场把空飘物治理作为现场管理重点,采用教育培训与现场管控相结合的方式,对包装纸、塑料袋等容易形成空飘物的物品重点盯防,杜绝形成身边的空飘物。
烟台机场净空保护区域广,扰飞的空飘物受风力风向等天气影响大,具有突发、不可预见的特点。除了综合治理、关口前移,烟台机场还在日常运行保障过程中加强观察,坚持“早发现、早处置”的原则,做到“空飘物干扰不消除,航班不入险地”,从而有效减少空飘物对飞行安全的影响,牢牢把握民航安全主动权。(《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田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