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汇总>民航报推荐
评论:立足“双碳”加强智慧民航建设
来源:《中国民航报》2023-02-27 17:45:00

 

 

近年来,民航局高度重视智慧民航建设,提出通过科技创新驱动民航高质量发展,体系化提升民航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从长远来看,仅靠单纯增加传统要素投入的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民航业的发展要求,运输规模持续扩大与资源保障能力不足是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尤其是在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要求下,必须通过智慧民航建设破解行业发展难题,拓展绿色发展路径,扩大行业发展空间,构筑行业发展竞争新优势。

2022年1月发布的《“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了民航高质量发展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提出,全行业要按照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总体要求,加快形成民航全领域、全主体、全要素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民航产业链较复杂,实现碳减排目标成为行业的系统性问题,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各方的积极配合和其他行业的跨界融合。

民航业的碳排放主要来自飞机运行使用的燃油、民航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地面排放和相关电力等。专业研究数据显示,飞机航空燃油燃烧的碳排放量占民航碳排放总量的79%,因此减少燃油碳排放成了民航碳减排的关键问题。特别是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民航业复苏,碳排放量将逐步增长,民航业的碳减排迫切性日渐增强。

航空运输网络是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已有飞机改造难度大、成本高、低碳技术成熟晚等,伴随着疫情后市场恢复带来的碳排放增加,民航需要提早并高度关注行业的碳中和布局机会。2022年1月,民航局印发《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明确了智慧民航建设各阶段性目标和具体任务,要打造“民航+绿色低碳”生态圈。通过智慧民航方式实现绿色民航,笔者认为应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大力度提升飞机燃油经济性。长期大力支持国产大飞机、国产航空发动机技术投入和产业发展,强化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目前,国产飞机C919的氮氧化合物排放减少50%,二氧化碳排放能够减少12%~15%。

二是加快国内空域结构调整和航路优化。通过智慧民航建设,将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与现有技术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运营操作改进措施在中短期碳减排的潜力,持续挖掘基础设施提升潜能。根据民航局的统计,仅2020年就有28.97万架次航班通过航路优化节省燃油消耗6.6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0.95万吨。

三是建立统一协调机制。由于民航产业上下游链条较长,在运营过程中涉及机场、空管等多种影响因素,各单位的信息壁垒和制度壁垒造成了更多碳排放和浪费。在航班运营过程中,航班的飞行高度、是否直飞、机场保障等一系列因素均可导致碳排放的变化,需要民航建立统一的协调调度机制,统筹整个产业链精调细调,优化运营,减少碳排放。

四是鼓励发展可持续航空燃料产业链。可考虑通过减税、补贴、贷款等惠企措施,支持可持续航空燃料研究与开发以及示范工厂建设,也可以实施其他政策来减少相关产业的投资风险。要激励可持续航空燃料的推广应用,可考虑通过具有竞争性的定价,缩小化石航空燃料、可持续航空燃料之间的成本差异,促进航空公司增加可持续航空燃料的用量,进一步扩大市场需求。

“双碳”背景下的智慧民航产业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具有产业链长、涉及面广的特点,不仅涉及民航发展的全领域、全主体、全要素、全周期,而且与民航上下游产业、与其他行业紧密相关,更是与数字经济、先进制造、绿色产业等深度融合。因此,需要多行业跨界融合,赋能智慧民航碳减排产业化,强化创新主体力量,深化产业交流合作,加强成果推广应用,探索成果转化途径,最终做到提“高度”、增“厚度”、拉“长度”。(作者黄奇,单位:中国东方航空江苏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zhangwei 000
推荐新闻: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吉林机场集团举行第一届飞行区职业技能竞赛
西部航空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企业力量
温州空管站多措并举全面做好雷雨季节保...
温州机场“火警图文一体化管理系统”获...
民航福建监管局对厦航福州维修基地开展...
南宁机场多措并举做好防汛安全工作
乌鲁木齐机场分公司安全检查总站开展“...
南航新疆分公司举办“保卫地球,和谐共...
天津滨海机场物流公司顺利完成服装类货...
提升安全运行能力 十堰武当山机场实现“...
深圳空管坚持细节发力做好雷雨季节保障
富蕴机场助力博乐机场实现跑道灯再利用
徐州机场侯振国:让青春之光闪耀在空防一线
南宁机场扎实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
民航厦门监管局对厦门航飞行签派员定期...
东航助力第135届广交会举办
东航江苏公司飞行员代表清明凭吊抗日航...
丰富家庭旅客出行体验!海口美兰国际机...
延吉机场新增延吉—潍坊—长沙航线
民航华北空管局技保中心动力设备室顺利...
返回首页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06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1012006036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7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民航报》及“中国民航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民航网 办公电话:010-67355289 传真:010-67355289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2264信箱 邮政编码:1001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55289 举报邮箱:news@caacnews.com.cn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