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民航局印发了《民航旅客中转便利化实施指南(第二版)》(以下简称《指南(第二版)》),旨在加快推进跨航企中转与通程航班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品质化,全面提升航空公司、机场的中转服务水平。
通程航班是指单一承运人或不同承运人通过合作,向旅客提供“一次支付、一次值机、一次安检、行李直挂、无忧中转”,在必要时协助提供住宿等全流程服务的国内中转航班,是近年来民航局推进构建“干支通,全网联”航空运输网络,服务人民便捷、美好出行的具体实践。
2021年初,民航局就出台了《民航旅客中转便利化实施指南》,通过应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提升通程航班中转服务水平,进一步激发旅客航空出行意愿。然而,通程航班服务保障环节较多,保障主体复杂,每个保障主体受资源、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服务能力和水平均有所不同,因此旅客最终享受到的服务也存在一定差异。如行李服务,如果不统一标准,通程航班组合在产品展示、系统判断、服务操作上会更加复杂,不利于保证通程航班服务一致性。此外,通用航空与运输航空在客票销售、安检登机、运行保障等方面如何实现有效协同,也成了通程航班在实际运营中的关键痛点。
为了打造更具品质的通程航班服务,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民航局印发的《指南(第二版)》在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修订了服务标准、工作流程和实施要求,不仅细化了不同主体保障职责与要求,增加了通航短途运输企业作为中转便利化服务主体单位,还明确了跨航企行李直挂的服务规范与协议推荐版本,并推出了行业统一版中转行李标签。
对于通用航空与运输航空的协同问题,近日,民航局将部分通用航空短途运输航班纳入2022/2023年冬春航季国内定期航班预先飞行计划管理,旨在推动通用航空短途运输更好融入“干支通,全网联”服务创新模式。
科技加持也是提升通程航班服务品质的重要推手。《指南(第二版)》介绍了民航中转旅客信息化平台功能及建设情况,对比了通程航班服务管理平台、民航中转旅客服务平台的区别与联系,并更新了相关案例。
未来,通程航班各链条和环节的保障主体仍需要凝聚合力,共同建立长效机制,提升通程航班服务品质,真正实现“人享其行”的中转服务。(《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