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正在巡航,飞行机组发现前面有雷雨,决定绕飞。这时,管制员发出指令,让他们更改航路。飞行机组打开高空图检查航路,发现找不到管制员说的航路点,飞行数据库里也没有相应的数据。突然,驾驶舱的电话响了,乘务长有事要见机长……
这是一个典型的飞行工作场景。面对众多飞行工作,飞行机组如何管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什么事情可以同时做?什么事情可以缓一缓?面对多重工作干扰,飞行员又该如何保证飞行安全?
什么是飞行工作负荷
飞行机组经过通宵飞行,即将在美国洛杉矶落地。洛杉矶机场非常繁忙,管制员指挥飞机高高度、大速度截获航道,然后告知在目视机场的情况下可以目视进近。飞行机组面对繁忙的通信环境,采用不熟悉的进近方式,在忙乱的工作节奏中,飞机一直没有飞到正常的轨迹上,最后在低高度复飞。
在事后讲评中,飞行机组非常困惑:这样的进近科目在模拟机上可以飞得很好,但在实际飞行中处理不好,为什么?
飞行员驾驶飞机在空中飞行,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往往要执行多重任务。这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和体力劳动。飞行员通常会遵循标准飞行模式和顺序去应对,这就是飞行员的工作负荷管理,也叫飞行的多任务管理。
什么是飞行工作负荷?飞行工作负荷是指飞行员用于集中注意力、感知情境、合理决策及行动所需的认知资源,即飞行员在单位时间内承受的工作量和处理信息所需的精力总和。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用于完成对身体、肢体控制的体力资源;二是用于完成信息获取、记忆、处理的认知负荷,又称心理认知资源。
可见,任务本身对机组的体力和脑力消耗过大,因此机组的工作负荷增加。同时,多重任务对机组的认知资源需求增加,需要机组投入更多精力获取更多信息,机组的心理负荷随之增加。
飞行员首先是人,其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面对三维的飞机高速运动,飞行员的视觉敏锐度、灵活性、记忆能力等都有局限性。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这些复杂的工作,必须管理好大脑收集到的信息,并合理分配注意资源,执行和完成好飞行任务,保证飞行安全。
在飞行工作中,飞行员面对的困难越多、越复杂、越不熟悉,占据的心理资源越多,飞行员也越容易感觉到压力。具体表现就是飞行员的安全绩效水平下降、飞行差错增加,如误听、误报、漏做、做错、不交叉检查、忘记执行检查单等。
认知心理学认为,在任意时间段内,人的注意资源和容量都是有限的。如何正确分配注意资源?这就是飞行员工作负荷管理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飞行员非技术能力中最基础的能力,也是飞行员做好沟通、团队协作、决策的保障。因此,工作负荷管理是飞行员保证飞行安全的重要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工作负荷之所以会产生,根本原因在于机组在完成飞行任务时有一系列评估、判断、决策和处置,对其体力资源或心理认知资源产生了消耗。而机组资源消耗量过大或消耗速度过快,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工作负荷。那么,飞行员如何提高工作负荷管理能力呢?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飞行计划和预案是做好飞行工作负荷管理的第一步。只有所有工作都在预期中,对突发情况有准备,飞行员才能处变不惊。很多航空事故征候和事故都或多或少与飞行准备不足有关。飞行机组缺少对危险天气的预判和警觉,丧失情景意识,从而导致非预期的差错。
飞行工作的计划性就是飞行员在飞行开始前做好准备,有心理预期,有应对突发情况的预案。一名优秀的机长会在起飞的时候想中断,在巡航的时候想备降,在进近落地过程中想复飞。事事有预案,才能做好工作负荷管理。有效的机组配合与协作必须包含三个不同的阶段,即认识阶段、实践与反馈阶段、持续强化阶段。每个阶段的关键因素都包括预先的准备和实施计划。
飞行员在同时面对多重工作时,普遍被飞行界认同的“黄金法则”就是正确的处置排序。面对任何情况,机组的首要任务是控制飞机状态,再考虑飞机位置和去向,然后联系管制员与乘务员,即操纵、导航、通信。
在“黄金法则”中,飞行员必须知道:在任何条件下,要保证至少有一名飞行员控制飞机和监控飞行,要始终保持飞机驾驶舱里“总有一人抬头”,这是飞行员知晓“黄金法则”的关键。无论是手动飞行还是自动飞行,遇到任何情况,飞行员都要先操纵飞机,按照飞行—导航—通信这个主次顺序去飞行,并按照这个顺序分配精力。
飞行的“黄金法则”经过长期实践和运用,现在已经成为众多飞行员的安全行为准则。随着现代飞行技术的发展,“人、机、环”界面的扩大更新,飞行的“黄金法则”也不断发展更新,不仅成为操纵飞机的原则,还拓展至飞机自动化管理和机组资源管理领域,在安全文化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飞行员有时候面对的是更复杂的情况。面对同一等级的情况,要给多重任务排序。紧急又重要的事情要先做,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可以后做或者拒绝。这就是优秀机组的工作负荷管理能力。
最好的工作负荷管理
工作负荷的大小受到两个变量的影响,一个是工作量,另一个是可用时间。工作负荷管理往往是针对这两个变量施加的影响。从时间变量的角度看,完成任务的可用时间越多则负荷越小,反之亦然。所以,时间因素成为工作负荷中重要的变量。
飞行安全专家提出了适应时间压力的两个策略:一个是“慢就是快”,另一个是“创造时间”。飞行员越是感觉时间紧迫,程序执行就应该越仔细。如果遇到航班延误,地面准备时间比较紧迫,飞行员就要有意识地慢下来,仔细校对进离场方式和航路点,防止忙中出错。“创造时间”就是在面对多重任务时有意识地创造额外时间。如飞机在进近过程中发生故障,到了规定位置仍然没有完成相应的程序和检查单,就必须复飞,重新进近或者请求“等待”,完成之后再实施进近,把时间拉长,从而减轻负荷。
在实际飞行中,可用飞行时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正常飞行条件下,可用时间受到剩余油量、管制员指令、航班时刻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时刻关注飞行中的时间因素,管理好时间就是管理好飞行。在非正常情况下,时间还会受故障大小和紧急情况的限制,如飞机的火警故障对时间的压力就很大。所以,如何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管理好时间,管理好工作负荷,这里面有很大学问。
如何利用好时间完成工作,以提高时间利用率?按部就班的飞行程序体现出的工作负荷,在时间轴上应该是规律分布的,要尽量避免在一定时间段内堆积过多的工作,充分利用好各工作单元之间的时间空白。例如,遇到非正常情况,可以提前发布简令,在闲暇的时候把有些工作提前完成;在接收管制员指令的时候,要排除干扰,尽量不再做其他工作,可以将管制员指令记录下来,逐一核对后再做。
如果说执行标准操作程序是飞行员最好的工作负荷管理,应该不会有人提出异议。在飞行中,飞行员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没有标准操作程序,机组处理这些复杂问题的工作负荷是非常大的。而标准的飞行操作程序,就是管理较大工作负荷的指南。
如何将程序的内容付诸实践,我们称之为程序的执行。当飞机发生故障时,受过严格训练的机组执行程序的顺序应该是一样的。只有在相同的标准操作体系下,飞行员才能理解彼此的动作意图。标准操作程序就是所有飞行员能识别和执行的指令与动作,遵守共同理解的行为准则是飞行安全的重要保证。(《中国民航报》特约撰稿人 姚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