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囧途”漫漫到说走就走,从通宵排队到电脑抢票,从纸质票据到扫码“刷脸”……每一年春运的如约而至,都是关于回家故事的曲折与温情。
不同于往年的沸沸扬扬,2021年的春运正静悄悄地走来。为了避免人员流动导致的疫情反弹,很多人决定响应号召“就地过年”,以实际行动参与抗疫。回家的人少了,但在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下,如何守护旅客的健康和安全,将是交通部门面临的一次大考,也让今年的春运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个春运,有点特殊。但是不管你在哪里过年,只有出入平安才能阖家幸福。
不用抢票的春运 这次出行静悄悄
1月28日,2021年为期40天的春运拉开序幕。
按照往年春运的售票情况,农历除夕前3天的机票、火车票尤其紧张,总是出现“开票即秒空”的现象。但今年,由于受到疫情影响,许多人响应国家“非必要不返乡”的号召“就地过年”,客运需求随之减少。交通运输部根据当前国内外疫情发展态势和各地出台的相关政策,结合票务预售情况与近期客流变化情况,预计2021年春运期间全国发送旅客17亿人次左右,日均4000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减少四成多。
民航方面,受各地非必要不出行和不返乡政策影响,预计春运期间旅客运输量约3900万人次,与去年基本持平,但节前客流相对分散,以往一票难求的热门航线目前仍有经济舱折扣机票在售。携程网数据显示,全国多地返乡机票价格呈下降趋势。北京—杭州、北京—南京、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杭州等多条返乡航线经济舱机票价格均低于高铁/动车二等座价格。
记者查询各大航空公司售票系统和携程网等在线平台时发现,截至1月26日14时,2月10日(农历腊月二十九)成都—杭州经济舱最低票价是全价的零点七折,仅需140元,远低于高铁/动车二等座的926.5元;而同日上海—哈尔滨的机票最低价格为388元,仅为全价经济舱的一点七折;往年连商务舱机票都要抢的北京—三亚航线,春节假期前一天的最低价格为610元,仅为全价的一点七折(以上票价均不含机场建设费和燃油附加费)。
在线旅游平台去哪儿网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25日,机票预订平均支付价格下降至651.36元,创5年来春运前机票预订平均支付价格新低。
国铁集团此前进行了一次关于春运客流量的预测,在国家提出“就地过年”的倡议后,国铁集团将相关预测从此前的4.07亿人次调整为2.96亿人次,降幅约27%。这意味着今年春运不用抢票了。“铁路春节前车票的预售量较往年同期减少近六成。”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文新表示。记者查询12306网站发现,截至1月26日14时,2月9日(农历腊月二十八)的不少热门线路,如深圳—长沙、广州—武汉、北京—成都、西安—重庆等部分车次仍有余票。
由于目前各地疫情发展态势有差异,春运客流呈现出较大的南北差异。“比如由上海出发往南或者西南方向,大家出行的意愿还是很强的;往北方的出行意愿相对低一些,北方个别线路已被取消。”瑞银证券研究部助理总监徐宾对《财经》记者表示。
充满挑战的春运 疫情防控是首要任务
客运量的减少并没有减轻交通部门的春运保障压力。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周宇辉在1月15日召开的全国春运电视电话会上表示,我国冬春季疫情多点散发、局部聚集甚至多点同时出现聚集性疫情或成为常态。截至1月27日9时,全国共有9个高风险地区和76个中风险地区。
当病毒传播风险加大与春运预计17亿人次的客流叠加,春运无疑给各地疫情防控带来了一定难度。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全国春运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疫情防控是今年春运工作的首要任务,将其放在春运工作首位,是应对当前疫情复杂形势的工作需要。1月2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春运工作专班印发《2021年综合运输春运疫情防控总体工作方案》,提出减少人员集中流动、实施错峰避峰出行、制订分类应对预案等六大方面共16项具体措施,指导各地切实做好春运期间疫情防控和错峰控流相关工作,减少春运期间疫情传播风险。
疫情防控也给春运保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相关部门正在全力以赴迎接这次前所未有的大考。
为做好今年春运期间的航空运输保障工作,民航局1月26日召开春运保障视频会,对统筹做好2021年春运工作和加强春运期间疫情防控进行再动员、再部署,要求民航各单位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制订应对方案,从严从紧抓落实,持续强化疫情防控,妥善处置疫情影响运行的不正常事件,做好内部防控管理,确保人民平安有序出行,确保疫情不因春运扩散,圆满完成好春运保障各项任务。
铁路的客流量和货运量巨大,疫情传播的风险也随之加大,因此车站和列车内的疫情防控显得极为重要。中华铁道网评论员文章表示,铁路部门将统筹做好冬春季疫情防控和春运组织工作,在运输组织中周密部署疫情防控举措,为旅客出行保驾护航。
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也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不减压的前提下,抓实、抓细、抓牢备战春运的各项防控举措,不让春运返乡路成为疫情传播链,不让春节成为疫情抬头的节点,确保向人民交上疫情防控“联动篇”的满意答卷。
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交通部门也不忘真情服务旅客的初心。春运期间,各大航空公司通过新开航线、统筹安排春运加班和临时航班等预留充足的备份运力。与此同时,随着路网不断延伸,合杭、银西、郑太、京沈等高铁线路和京雄城际等一批铁路新线也迎来了它们的第一个春运,保障旅客顺畅出行。买票容易了,退改票也简单。1月26日,民航局发布了今年春运期间的机票退改签政策:在1月27日零时前购买1月28日~3月8日机票的旅客,均可办理免费退票或至少一次改期。而铁路部门则将12306网站线上退票业务办理时间调整为全天候24小时,退票截止时间由开车前25分钟调整为乘车站开车前。
贴心智慧的春运 高科技是关键助力
近年来,各类高科技应用提升了人们的出行体验。从“刷脸”进站、智能导航,到如今的无人机清扫、无人安检机、红外线测温门,每一项创新成果都彰显了时代发展的特色。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各种“无接触”“一米线”是阻断疫情传播的一道墙。
那么,在今年春运抗疫中又出现了哪些前沿科技与装备呢?首先是机器人。作为科技自动化潮流的主角,机器人应用已逐渐融入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而今年春运期间增加的防疫等需求,使机器人的价值进一步凸显。借助机器人进行消杀、检测和安防巡逻,能够有效减少人员密切接触。江西南昌西站日前引进了一位“新朋友”——雾化消毒机器人。南昌西站工作人员介绍,“只需往机器人里加入消毒液,它就会自主移动喷射,并通过不断旋转进行精准消杀,杀菌率最高可达99.9%”。
除此之外,无人机也凭借其无接触、高灵活性、便携和易操作的特点,在今年春运期间发挥重要作用。其不但可以在高速公路、车站进行巡查和消杀,还可以对人体进行远程测温,甚至能在铁路干线上进行安全巡检。
春运抗疫战斗最离不开的一定是大数据。通过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大数据能够有效研判和分析春运期间路网运行态势,科学预测旅客流量、流时、流向,以需求为导向合理制订运输方案。同时,大数据还能加大路网运营监测力度,合理指导各地防疫工作。
在疫情影响人群流动的背景下,北京大学和中国联通智慧足迹团队(人类活动与区域治理大数据实验室)首次采用全国尺度的百亿级出行时空轨迹大数据,构建了大尺度人群流动动态模拟模型,对我国2021年1月28日~3月8日为期40天的春运进行了高精度模拟预测,为人口流动、疫情防控、春运运输和就业服务、应急管理等决策提供了支撑。
春运这道中国独特的风景线,寄托着14亿中华儿女对团圆的期许,春运抵达的终点是意义非凡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春运,仍有出行需求的返乡人员,须事先了解清楚目的地的疫情防控政策,准备好7日内有效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等,路途中更要配合交通部门进行体温测量并出示健康码,同时戴好口罩、勤洗手;到家后也应按要求及时向社区报备,尽量做到非必要不外出、不聚集。虽然今年的回家路有些特别,但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不久之后的“春暖花开”。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郑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