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刘璐 报道: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民航行业各单位和广大干部职工坚决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连续奋战、勇于担当,在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为国家整体疫情防控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发挥了特殊时期不可替代的重大运输保障作用。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甘孜州委副书记、州长肖友才,全国人大代表、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伟等50余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建立国家应急体系等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东航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刘绍勇语重心长地表示:“进一步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民航应急管理能力既是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的迫切需要,也是未来的需要。”刘绍勇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建议:由民航局代表行业出台应急救援相关政策,建立民航系统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在此基础上,建设民航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信息化平台,以及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疫情防控民航法律体系。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民航发挥航空运输迅捷高效优势,开辟应急运输“绿色通道”,把医护人员、防疫物资运输作为最优先级保障。在疫情最吃劲阶段,自1月20日起,民航共保障涉及疫情防控航班约7.6万架次,运送防控物资近30万吨,累计接运医护人员7.3万名,其中向湖北地区运送防控物资近200万件,累计1.37万吨;先后组织35家航空公司执行重大航空运输保障任务1035架次,涉及美国、英国、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意大利、塞尔维亚、老挝等55个国家,运输物资4948余吨、人员10.81万名,其中从疫情严重国家接回我国公民19787人,完成海外留学生“健康包”物资运输89.5万份、698吨。
紧急关头彰显民航强大力量,长效机制确保应急保障有力。在深化民航改革工作方案中,民航局已将《提升民航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工作方案》作为工作重点,统筹推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设。计划到2022年,民航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体系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各级民航单位各类相关预案完备有效,物资保障能力大幅增强,技术储备充分可靠,人才培养实现体系化,信息保障平台顺利运行,信息通畅、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民航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业队伍基本形成。在体制机制方面,民航局将进一步强化其在行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牵头统筹作用,加强同卫生健康、海关等部门的横向沟通;同时,目前已规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民航信息系统1期建设,建立信息数据直报系统。
无论是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还是在日常应急救援中,民航都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置于首位。今年3月29日,广东省珠海市东南方向约130海里海域处,一艘货轮上有1名船员突发急病,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紧急派出B-7136救助直升机,第一时间成功将伤员接回并送医救治。这只是民航在航空应急救援中发挥作用的一个实例。
通用航空具有机动灵活、快速高效等特点,在应急救援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政府副省长霍金花建议,要站在建设全国应急体系建设的高度,积极发挥通用航空作用,加快我国航空应急体系建设。
近年来,民航在促进通用航空发展、推动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民航局协调有关部门对从事应急救援的通用航空公司开辟飞行计划申请“绿色通道”并实行“一站式”审批,取消计划申请时限,减少通航用户申报协调环节;协同推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构建新型空域管理模式,提高空域使用效率;印发《关于发挥好通用航空在疫情防控中作用的通知》,建设了通用航空备勤值守信息平台;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印发《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12个省市选取了71家医疗机构开展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工作,提升航空医疗救护体系和能力建设;编制发布《B类通用机场备案办法(试行)》,规范并加快B类通用机场备案,将所有通用机场信息在通用机场信息管理系统公布;研究将运输机场为通用航空活动提供保障服务纳入《运输机场运行安全保障能力综合评价办法》,督促运输机场积极为通用航空活动提供保障服务;发布全国目视飞行航图,积极推动低空目视飞行航图升级拓展。
下一步,民航局将认真落实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作部署,依据职责和管理边界在航空应急救援运行保障、安全监管及技术支持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持续深入推进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更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