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胡夕姮 通讯员翁培钦、陈为湘 报道:夜过子时,一灯如星。68米高的厦门塔台,像夜里的一盏明灯,为远行的航班点亮天路,也为归来的人们指引方向。在这个堪称“史上最火暑运”的深夜,厦门高崎机场这条全国最繁忙的“黄金跑道”仍然暑气逼人。塔台指挥现场灯火通明,忙碌而有序,值守的三名管制员各司其职、配合默契,通过电波指挥着一架架“庞然大物”平稳起落。影影绰绰的明灯中,有一个身影正在忙碌着。虽然面有倦色,但他的双眼却出奇的明亮,像极了欲晓而升的启明星。他叫赖晓东,是厦门空管站塔台管制室的管制带班主任。他衣不卸甲,枕戈待旦,为的是“对每一个航班负责,对每一个生命负责”。

时隔八年 “利剑”再“出鞘”
没人能够阻止努力的人发光。2023年7月9日00点02分,某货运航班计划执行起飞任务,在滑行至跑道外等待时越过了跑道等待线(此时场监系统未告警)。虽然已向机组通报了相关冲突并得到了正确的复诵,赖晓东班组仍然凭借着扎实的业务能力,结合航空器运动速度、机场灯光投影等多方面信息,敏锐地发现该航班已侵入跑道,于是果断指挥另一架准备降落的航班中止进近,实施复飞。
“XXX航班与跑道末端灯的相对位置不正确,越过等待线!”
“立即指令五边飞机中止进近!”
“Go around,I say again……”
“通知相邻科室,XXX航班复飞了,保持跑道航向,高度900米移交。”
“确认侵入事实后,尽快恢复跑道运行!”
……
一串串标准的陆空用语,一通通高效的协调电话,赖晓东驾轻就熟地掌控着全场情况。异国的两个“巨无霸”在指挥席有条不紊的指导下化冲突于无形。
又处置了一起航空器跑道侵入事件!现场所有管制员的目光都聚焦在塔台2000米外的跑道尽头。看到航班起落安妥,赖晓东这才长舒一口气。他说,“保证安全、化解冲突,是空管人的责任和担当。”
时光回溯到八年前。2015年4月2日,同样是一个视觉分辨率低、生理上容易疲劳的深夜,当时身处管制指挥席的赖晓东凭着他丰富的目视经验,用超乎常人的冷静在瞬息间做出准确判断:本应在跑道外等待的航空器越过了等待线!10秒钟,3条指令!电光石火之际,他立即指挥五边两架航空器复飞,化险为夷,成功避免了一起跑道侵入事件的发生。为表彰他在保障空中交通安全上做出的突出贡献,2015年,民航局空管局为赖晓东记个人二等功。
“有人问我,在特情面前,有没有害怕过?有没有否定过自己的观察和判断?有没有权衡和退却?”赖晓东满眼坚定地说,“没有,我当时想到的只有生命安全。”
沉潜蓄势 用努力成就更好的自己
长夜相伴,已是习惯。追梦二十三年,以空管人身份自豪的赖晓东,抬头仰望天空、手持话筒时,还一如当年那个神采飞扬的少年。
赖晓东深爱着管制这份职业,一直乐在其中。用他的话说,“管制工作能守护旅客安全,我愿意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它、做好它。”2004年连城冠豸山机场开航之初,条件艰苦,作为区域管制员的赖晓东主动请缨,前往连城塔台支援;2009年,尽管不舍尚在襁褓的孩子,他仍服从安排,前去支援上海区管中心;2010年,他再次离开已然驾轻就熟的区域管制岗位,奔赴人员短缺的厦门空管站塔台管制室;2013年,他被民航局聘为机场管制检查员,多次赴各大机场开展管制员资质管理和管制单位技术检查工作;2016年,他回到厦门空管站塔台管制室,重新戴上耳机、拾起话筒。

职业生涯二十三年,一步步脚印、一个个荣誉,镌刻出赖晓东迈步前行的坚实步伐:2015年被民航局空管局记个人二等功;2016年获评民航局优秀共产党员、厦门市“五一劳动奖章”;2017年获评空管系统第一届空管榜样……赖晓东没有因成就而自满,而是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进一步倾情投入空管工作。“指挥飞机是一门艺术,看着跑道上的飞机在我们的指挥下有序起落,我感到非常开心”。他说,“就像黑尔说的那样,最伟大的真理才最简单。”
为了1%的可能性 付出100%的努力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五音难正六律。成为管制带班的那一刻起,赖晓东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所要背负的责任也更多了。“实现一流的安全,提供一流的服务”,他将班组运行管理同上级决策部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既存优势拉动“长板”,对安全隐患补齐短板,夯实人才队伍,推动高质量发展。
“危险出于麻痹,安全来于警惕”“多看一眼,安全保险”……在他的感染带动下,塔台管制室秉承“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目迎目送”“主副班协同”的工作程序,不厌其烦地确认每一架次航空器的位置。即便是刚刚戴上耳机的见习管制员,也在一次次标准规范的执行过程中养成了持续扫视跑道和场监系统的好习惯。
厚达1000多页的工作手册、30余份应急预案、20余份操作指引与工作程序,让管制员的每句指令、每个动作都有章可查、有据可依。得益于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健全的管理体系,厦门空管站塔台管制室点燃了“质量管理”引擎,在防跑道侵入、中小机场帮扶、管制技能恢复等各项工作中都交出了精彩答卷:多次成功处置特情事件、选派骨干管制员赴晋江支援、管制员复训工作稳中有进……
“人为有不确定的因素,但是标准是具有确定性的。要用百分之百的努力,避免百分之一的概率事件。”寒来暑往,从手持话筒到“穿针引线”,赖晓东在68米高的塔台上,二十三年如一日地守护着海西天路。

时光静默无言,他在这方寸间越发专注;岁月静水流深,他对这话筒的热爱与日俱增。如今满载荣誉的赖晓东依旧不忘初心,朝着世界一流空管体系和空管高质量安全发展新局面,继续迈步向前。(编辑:孙文瑾 校对:张薇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