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群言堂

让监管平台更“智慧”

2019-08-16 11:17:00 来源:《中国民航报》 T 大T 小

近年来,以“智慧机场”“智慧空管”为重点,相关业态的发展模式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局方也与时俱进、顺势而为,主动建设、抢先发展,以“智慧监管”监管“智慧民航”。但智慧监管不是单一系统、独立项目的简单“相加”,而是与多系统交叉、相互影响和促进的深度“相融”。因此,理想化的智慧监管建设规划应该是由上而下的。但是,内在逻辑决定了智慧监管很难先绘制一张施工图,然后照图推进。智慧监管建设只能自下而上,按照现实需求,分条块、分轻重、分缓急,构建各个地区、各个专业的智慧子系统。

目前,民航智慧监管建设工作正是如此推进的。此模式既存在资源短缺和浪费并存的问题,也不符合共享协同的发展理念和网络技术发展的要求。由此建成的信息系统无法形成大数据,更谈不上智慧。当前迫在眉睫的是要尽快升级优化系统,运用“加减乘除”法,让监管平台更“智慧”,实现在大平台上优化大系统,依托大系统形成大数据,运用大数据实现精准监管。

数据做加法,充实“大数据池”。数据,是监管的战略资源。谁拥有了大数据并具备分析利用大数据的能力,谁就获得了监管主动权。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数据的价值,进一步充实监管大数据资源池。一方面,要强化对一线监管数据的收集,通过完善数据分类、识别系统,持续将最基层、最基础的零星、碎片数据准确及时地汇聚;另一方面,要打破业务模块、单位部门、管辖区域以及平台之间的藩篱、隔阂,努力实现各级监管部门之间、监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监管部门与运行单位之间的条块数据准确及时汇聚。这样的数据才是全面、准确的“语言”,方能保证下一步的“思考”的系统、长远,保证智慧监管不走偏、少绕路。

流程做减法,减少重复劳作。对智慧监管的运用,要靠监察员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对于一线监察员而言,数据的采集、基础分析、“智慧”运用等工作都必须依靠他们来完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全面为基层员工减轻工作负荷的大背景下,智慧监管建设更应该以高效、集成为目的,优化现有流程,大刀阔斧做减法,能删减的删减,能统一的统一,减少一线监察员重复录入、重复统计、重复分解、重复梳理等重复劳作,让一线监察员从应对各种流程、应付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增强其对智慧监管建设的认同度、获得感,凝聚更多心力。

融合做乘法,连接“信息孤岛”。数据共享久推难通,平台融合互通是瓶颈。当前,按照民航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系统上下、条线之间、部门之间的现有平台融合已被提上议事日程,如在民航监管执法系统全面铺开的同时,飞行标准监督管理系统、机场安全监管系统与之接驳融合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但从根本上解决系统“信息孤岛”的问题,关键是建立与民航智慧监管有关的标准体系。信息孤岛,犹如火车在宽度各不相同的铁轨上运行,只有铁轨宽度统一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事故发生。因此,民航应尽快启动相应标准体系的建立工作,以刚柔并济的方式,探索设置必选项和可选项,对与智慧监管相关系统建设的功能规范、技术规范、管理规范、效果指标等进行界定,从而统筹指导、规范新系统的建设以及旧系统的更新换代,并逐步趋同。

运维做除法,建立“监管云”。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成熟,可以通过搭建安全可靠的监管云平台,加强对基础设施集约建设、统一管理,降低运维等行政成本。从内部小视野看,硬件网络等投入使用云产品,可以减少人员投入及降低硬件成本,从而提高硬件弹性使用率,增强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得益于云产品自身较高的开发效能,人力资源、办公自动化、电子邮箱等非核心系统使用云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快,可以提高用户对系统的整体满意度。从外部大视角看,得益于云产品的公共性、开放性,各行业监管云平台的构建均基于云产品本身相对一致的网络建设及逻辑思维,为下一步不同行业云平台的系统整合和数据共享奠定了物理基础。

当前,民航智慧监管建设正处于从网络化向智能化推进的关键阶段。平台作为建设的基础,应认真落实《“十三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有关要求,提前建设,提前优化,方能满足智慧监管工作需要,从而有效应对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运用给现代化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提出的全新课题。 (万珂 作者单位:民航桂林监管局)

0 0 0

责任编辑:wanglei

推荐

登  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绑定手机号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立即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