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介绍

李艳伟

李艳伟,女,天津人,管理学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天津大学),自2002年开始在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任职,主要讲授《运营管理》、《航线网络规划》等课程。近10余年始终关注我国民航运输业的发展与变革,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民航运输企业战略规划、航空枢纽竞争力、机场群建设与发展、民航运输业稀缺资源配置等问题研究,先后多次与航空公司、机场、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等单位合作,开展研究。主持或参与完成的课题包括:《我国民航运输产业竞争力研究》(国家软科学)、《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特色的‘天空开放’国际航空运输服务贸易政策研究》(国家社科)、《“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天津民航运输产业政策研究》(天津市政府重点咨询课题)、《未来十五年我国民航运输市场结构与容量研究》(民航局)、《促进天津市航空货运快速发展研究》、《基于群决策理论的民航稀缺资源有效配置研究》、《京津冀主要民航运输机场航线网络运营状况分析》等课题三十余项。

北京新机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标志性工程,是国家发展新的动力源。新机场2019年建成后,首都机场与北京新机场将形成“双枢纽”运营格局。新机场建成初期,两场合计每年可满足1.5亿旅客进出需求,2025年将可满足1.8亿旅客进出。北京两场定位均为大型国际航空枢纽,一市两场规模世界罕见。伴随着新机场投产时间的不断临近,北京两场枢纽网络结构的构建,驻场航空公司的确定,航权、时刻的分配等问题成为摆在民航界的难点和焦点问题。笔者近期对首都机场与北京新机场“双枢纽”运营模式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现谈些思路和想法。

对市场运营状况的客观分析与把握,是任何决策的前提与基础。国际航空运输市场是大型国际航空枢纽运营的重要内容。中美航空运输市场是我国国际航空运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中美航空运输市场总体状况、中美通航机场数量、中国机场通航情况、航空公司运营情况等四方面,对中美航空运输市场结构与特征进行分析。

近年来,航空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机场群"、"多机场系统"等相关概念及发展规律、趋势的探讨,也逐渐引起业内外的广泛关注。虽然我国航空运输市场受历史发展沿革、体制机制等因素影响,与国外航空运输成熟市场发展模式有所不同,但从事物发展一般规律考虑,考察国外多机场系统发展与运营情况,可以为我国各区域的机场体系建设运营提供借鉴。

2017年5月25-26日,民航发展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民航局冯正霖局长在论坛上做了“把握‘一带一路’发展重大机遇,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和机场群的新联通”主题演讲。其他与会嘉宾就“机场群”、“航空枢纽”建设等问题也都提出自己的观点。北京新机场建设、未来北京一市两国际枢纽的运营、京津冀机场群、长三角机场群与珠三角机场群协同发展等问题,引起了国内外民航运输业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对现实世界的思考,需要放到理论框架中去完成,“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

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力度空前,步伐不断加快。雄安新区建设无疑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打造提供了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新机场时指出新机场建设是北京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提出“北京两个机场如何协调?”“京津冀三地机场如何更好形成世界级机场群?”等问题。

民航运输作为典型的运输服务业,其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可以简单概括为“把旅客(或货物)通过航空器从始发地运送至目的地的位移活动”。一项完整的航空运输服务需机场、航空公司、空管等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在运输服务提供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或整个链条上信息传递的速度、质量被打了折扣,都将对整体服务品质、旅客满意度产生影响。关于这一点,我想每个民航人肯定都感同身受。

民航运输是典型的网络型产业。航线网络的构建及其运行效率的高低是影响一个国家民航运输业总体服务水平与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虽然航空公司是航线网络设计与运营的主体,但机场是航线网络构建的基础与重要支撑。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06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10120170026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7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民航报》及“中国民航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民航网 办公电话:010-67355289 传真:010-67355289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2264信箱 邮政编码:1001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55289 举报邮箱:news@caacnews.com.cn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