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出香江新传奇
——写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
很多人是从机场认识香港的。1998年之前,香港唯一的民航机场是位于人口稠密的九龙城、只有一条跑道的启德机场,飞机降落前低空掠过居民楼的奇观至今为人津津乐道。香港回归祖国后,启德机场因地理条件受限而关闭,就此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新机场建在赤鱲角,与特区几乎同龄。透过飞机舷窗,我们以更开阔的视角端详这座城市的流光溢彩:旺角的人间烟火、中环的城市丛林、伶仃洋的跨海大桥……四分之一个世纪,时间书写了一段日新月异的香江故事,机翼下掠过的是千山一脉、万水同源的生生不息。
回归祖国25年来,这片热土同祖国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在变与不变、璀璨与风雨中继续阔步前行,活力之都风采更胜往昔——25年来,在“一国两制”框架指引下,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年均实质增长2.7%,商品贸易总额增长234.4%,人均GDP翻了一番。
国家发展是香港发展的最大依托。这里依旧是世界最自由经济体,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全球最繁忙的国际航空枢纽。在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香港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7200万人次,是1998年刚启用时的2.6倍;这里也是最繁忙的货运机场,2019年机场货运吞吐量高达480万吨。
25年来,香港民航的脉搏跳动得强劲有力,与内地民航聚力同心、携手前行,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香港持续繁荣稳定贡献着磅礴力量。
发展
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高达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超过18%,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从回归祖国、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的那一刻起,香港就分享着祖国发展的机遇与成就。
中央不断出台的惠港措施也为香港拓展了巨大市场。2004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实施,加速了两地间资本、货物、人员等要素的便利流动。
“利好”纷至沓来: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支持内地企业到港上市,批准香港银行在港办理人民币业务……随之而来的是两地贸易额、旅游人数呈指数级增长,这为内地与香港民航的交流合作奠定了现实基础。
2019年全国民航夏秋计划数据显示,内地44个航点每周与香港安排客货运航班1927班,为香港输送了大量的游客与中转旅客。两地也借力民航,进一步加强人员往来与经贸交流。
作为连接内地与香港的重要航企之一,东航25年里共执行香港航班超过35万架次,承运来往香港旅客逾3900万人次。香港回归之初,东航在香港航线上每年承运旅客约100万人次,年运行航班接近1万架次;10年后,这两个数字都翻了一番以上。香港本地最大的航空承运人——国泰航空——在疫情发生前每周运营约400个航班往来于香港与内地的20多个城市之间。成立于2006年的香港航空在2019年已拥有22个内地航点,内地航班占其航班总量的两成。
从“一带一路”到大湾区建设,祖国的发展为香港的繁荣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也成为内地与香港民航发展的战略支点。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航空网络和一流的服务水平为“一带一路”建设架起空中桥梁;内地与港澳机场多点联动,区域协调发展为世界一流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泰航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今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运输中勇担重任,依托香港枢纽,共保障涉奥航班50余架次,其中包括19架次专机,成为名副其实的“冬奥散客中转核心”。
不断拓展的航线网络、不断增加的航班数量把内地与香港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家之大、活力之盛,为香港增优势、拓空间、破难题注入了强大动力。
合作
同心聚力、协同发展,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内地与香港民航高质量发展背后是同样高质量的互助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5年前亲临香港视察时曾表示,中央支持香港机场建设第三跑道,就是为了支持香港巩固国际航空交通枢纽地位,保持和提升整体竞争力。
来自祖国的支持坚定有力。今年3月~4月,民航飞行校验中心克服疫情困难,历时18天,以澳门为基地,圆满完成了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的投产校飞任务。这意味着香港国际机场的运行效率和竞争力将实现巨大飞跃,可实现保障年旅客吞吐量1.2亿人次、货邮吞吐量1000万吨的目标。
这背后是国务院港澳办、民航局、香港机场、澳门机场和民航飞行校验中心的携手努力,也是民航人回应总书记关怀合力书写的优异答卷。早在该工程填海阶段,面对填料短缺的困境,内地广东、广西两省区便曾毫不犹豫地施以援手。
从“城市机场”向“机场城市”转型,创新与合作让香港国际机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这座城市“看得见”的新地标;“看不见”的是珠三角上空,长期以来旺盛的民航发展需求、有限的空域资源与复杂的航路情况困顿交织,空域结构优化迫在眉睫。
自2004年起,内地、香港、澳门民航建立了长效空管合作机制,着手开展珠三角地区空中交通管理规划与实施工作;2016年5月,签署《强化内地与港澳民航空管珠江三角洲地区空中交通管理规划与实施三方合作交流机制协议》,从顶层设计推动空管融合发展;2018年1月,制订《关于提升香港、澳门往返内地航班运行效率的空管工作方案》,大大提升了香港、澳门往返内地航班正常率;2019年7月,签署《粤港澳大湾区空域协同发展三方协定书》,助力打造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一个空域结构合理、保障设施完备、运行安全顺畅的空管运行体系正在建立。
今年5月,京广空中大通道正式启用,有效增强了京津冀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间航路通行能力。这是在中央空管委领导下,军民航从国家战略出发,全力协作,共同完成的一项空域调整工程。它将内地与港澳民航空管的协同运行、协调发展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召开航空法研讨会,成立联合维修委员会,实施青年骨干人才培养项目,允许港澳资本经营内地航空器维修业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民航机场建设,实现航空维修人员执照互认,完善航空器事故调查合作……内地与香港在民航法规、人才、技术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为共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共享
包括香港在内的珠三角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联系让更具深度的民航合作次第展开。2006年,香港机场管理局正式托管珠海机场,开国内机场管理改革先河。珠海机场正在向国际化运营迈进,旅客吞吐量从2006年的79.9万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1228.3万人次。
香港机场通过管理输出持续增强发展动力,资源互补也为区域内广州、香港、深圳、澳门、珠海五大机场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珠三角地区机场群的建立成为合作共赢新型竞合关系的典型标杆,为珠三角地区民航发展带来了新常态。
更大的机遇来自备受期待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是国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战略格局的新举措和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为内地与港澳深化民航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随后,内地与香港民航签订了更加开放的《内地和香港特区航空运输安排》。
培育中的全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正在释放磅礴动能。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比2017年增加约2.4万亿元,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运输规模已位居全球湾区机场群之首,但需求仍然强劲,潜力依然巨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
2020年7月,《民航局关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民航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提出以打造更高质量、更加协调、更可持续、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机场群为目标,以构建统筹有力、竞争有序、共建共享、深度融合的民航协同发展新格局为保障,努力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民航深化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的先行区,在国家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发挥独特而重要的支撑作用。
顶层设计如同屹立的灯塔,指引着内地和港澳民航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香港发展开拓无限可能,提供广阔舞台。
回望历史,一代又一代香港同胞相聚狮子山下奋斗打拼,从小渔村到活力之都,他们“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春耕夏耘,栉风沐雨,香港的历史已经汇入祖国发展进步的江河,新的画卷正在铺展开来。有祖国在身后,25岁的香港特区已愈发成熟、稳健和自信。天地齐聚力,翼尖绘同心。内地与香港民航将继续携手共进,为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插上向未来的翅膀。(《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