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汇总>民航空管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朱衍波:唯有全力以赴 才能破浪前行
来源:中国民航网2023-05-15 17:47:00

在工作中,他是民航数据公司和民航空管新技术的科研带头人;在实验室,他是带领团队攻关民航科技重点领域的技术专家;在校园里,他是诲人不倦,培养了众多青年科研骨干的学术导师。朱衍波现任民航数据通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民航数据公司”)副总经理,二十余年来深耕民航空管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创新工作,带领科研团队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数字化管制、协同空管运行等方面参与国家级、民航科研与工程项目40余项。在团队的长期努力下,民航数据公司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科技奖励,成为国内唯一的地空数据链运营商。他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悉心挖掘民航空管人才,为青年人搭建成长平台、拓展实践机会,在空中交通管理、航空数据通信等领域为企业和科研机构培养和输送新生力量。同时,作为国际民航组织技术专家,他积极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国际标准化,不断致力于中国民航空管新技术的国际交流合作。


(图片由民航数据公司提供)

以科技创新 建设交通强国民航新篇章为己任

多年来,凭着对民航空管事业的满腔热忱,以坚韧的毅力、执着的追求、务实的作风,朱衍波带领技术人员不断开拓创新,在航空数据通信、航空卫星导航、空管监视等方向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民航局科研基金和国家空管委科研课题等40余项科研项目和百余项民航工程建设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发表SCI、EI论文等60余篇,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0余,为民航空管科技能力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

航空数据通信业务是公司的核心业务。朱衍波长期参与建设我国民航的甚高频(VHF)地空数据通信网络(ACARS网络)。“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地空数据还处在空白阶段,面临技术积累不足、研发能力薄弱等问题。当时还是20多岁的我,深感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自主可控,才能掌握自己发展的主动权”。回忆起27年来的持续攻坚,这段历程仍然记忆犹新。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朱衍波带领技术人员提出了我国空管多制式网络互联的网关集群体系架构,突破了航空多平台、多异构、多体制网络的互联互通和协作控制等关键技术,解决了我国原有航空网络代差大、平台异构、网络分立导致的“管制孤岛”难题,使公司运营管理的覆盖全国航路和机场的民航VHF地空数据通信网络可以灵活接入航空公司、空管和机场的网络和系统中,大大拓展了公司的业务范围和能力,该网络至今仍是世界第三大空地数据通信网。

在航空卫星导航方面,针对民航卫星导航应用中的完好性监测问题,朱衍波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地基区域完好性监测系统概念,以及基于广域与局域相结合的卫星导航体系构架,带领团队建立了覆盖我国空域的GNSS地基区域完好性监测系统(GRIMS)。牵头北斗民航应用国际标准化重大专项,主持建立了全球首套北斗接收机抗干扰测试平台,完成了北斗B1I信号的标准和建议措施(SARPs)编写,提交多份信息和工作文件并被国际民航组织采纳,加速了北斗进入国际民航组织进程,提高了北斗国际民航的地位和话语权。

在空管监视方面,朱衍波主持研制了国产化的合同式自动相关监视(ADS-C)管制工作站、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DS-B)监视地面站、ADS-B机载收发机等核心设备与系统,公司自2011年起开始建立覆盖全国的ADS-B地面站网络,目前已安装部署地面站120余个,覆盖全国80%以上的机场和航路,这也有效解决了全球航班跟踪的难题。同时,朱衍波指导开发了基于ADS-B的缩小最小垂直间隔(RVSM)空域运行安全监控技术与系统,为中国地区监控组织(RMA)的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空管服务方面,朱衍波在“十二五”期间主持承担了民航空管局运行管理中心的“中国民航运行保障系统”“中国民航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一期工程”和“民航数字空管集成系统工程”等项目研究与实施,建立的中国民航飞行流量监控系统,为实现了民航飞行运行的“统一计划、统一态势、统一调配、统一放行”奠定了重要基础。这方面的成果获得了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十三五”期间,主持 “空中交通航迹运行(TBO)技术与验证”等项目,明显提升了我国空管新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在空中交通运行效能,缓解航班延误,降低管制工作负荷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3月,带领团队开展了我国首次四维航迹(4D-TBO)精细化管制新技术的试验飞行,使我国成为亚洲第一、国际上第二个成功组织开展此项新技术的国家,推动我国民航空管新技术的国际化进程。“今年,我们还将开展四维航迹运行的双机验证,并加快推动四维航迹运行的实际应用。”

深化民航空管行业的国际合作交流

在国际民航合作交流领域, 朱衍波精湛的业务能力和广阔的国际视野得到了国际国内空管行业的高度认可,长期担任国际民航组织(ICAO)及包括航空导航系统专家组(NSP)、局域增强系统工作组(IGWG)和遥控驾驶航空器专家组(RPASP)等技术专家组的中方成员,在北斗民航应用、全球航班追踪、无人机飞行管控、民航无线电频谱规划等方面积极与国际知名空管研究机构及企业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民航空管新技术的国际化进程。

在北斗民航应用方面,自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并运行以来,为推动北斗进入国际民航组织,实现“北斗上飞机”目标,朱衍波从北斗系统、地基/星基/机载增强系统、电离层异常监测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全面的系列化国际工作,连续6年先后参加12次NSP会议,协助提交了27份文件,使北斗成为ICAO认可的四大核心卫星导航系统之一,确定了北斗的国际民航地位;持续参加国际地基增强系统(IGWG)会议,积极宣传GBAS在中国的应用,力争将北斗纳入CAT II/III GBAS标准中;组织小组参加亚太电离层工作会议,积极推动北斗电离层异常监测模型建立。

在全球航班追踪方面,朱衍波作为国际电信联盟(ITU)FGAC会议副主席,先后5次参加FGAC会议,向2016年电信标准咨询组(TSAG)大会提交5份技术报告并获得批准通过,为未来全球和我国的航空安全和航班飞行追踪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在无人机飞行管控方面,朱衍波多次受邀参加遥控驾驶航空器专家组(RPARS)会议,开展非隔离空域的无人机全球飞行安全标准制定工作,重点参与无人机适航、C2链路、检测与冲突、无人机驾驶员执照许可、无人机系统运行、空管ATM整合等议题的研讨,推动我国无人机相关技术政策制定和无人机通信链路系统标准规范的研究工作。

在推进我国民航空管新技术的国际合作的同时,也积极引入国际最前沿的技术标准,并应用于国内空管新系统的研发建设中,先后参与编写《中国民用航空导航技术政策》《中国民用航空ADS-B技术政策》《航空电信网技术政策、应用和发展技术》《航空公司地空数据通信使用规范》等近10项民航行业规章与标准,从行业制度建设领域,提升了我国民航空管通信技术与国际标准接轨。

悉心培育技术人才 打造领军创新团队

参加工作以来,朱衍波始终重视对年轻人的选拔和培养,以满腔热情扶持年轻人成长,为民航空管培养新生力量。在日常工作中细心挖掘民航空管人才,积极为青年人拓展实践机会、搭建成长平台,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和青年人共同探讨学术问题,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更以自身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端正的科研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人。

面向企业型人才,朱衍波尤其重视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善于发挥企业在环境凝聚、服务吸引、待遇激励方面的优势调动人员创新积极性,在企业做大做强的道路上,为个人发展提供更大空间,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面向科研型人才,依托空地一体新航行系统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空管新航行系统重点实验室,朱衍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空管学科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汇聚空管学科各层级技术骨干,打造了一支富有朝气、勇于创新的精品创新团队。近年来,朱衍波及其团队培养的多名硕士和博士已在民航局、空管局、航科院、校飞中心、机场、航空公司等民航系统内单位工作,为我国空管事业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科技人才。

面向行业型人才,朱衍波长期与国内相关研究单位合作,成立包括“民航协同空管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民航空天地一体空事系统重点实验室”“航空协同监视联合实验室”“航空导航通信联合实验室”在内的联合实验室,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飞行引导装备、高精度飞行校验系统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向民航其它用户开展针对性技术研发,在推广基地科研成果的同时,为民航空管通信领域培养了大量空管科技人才和研发团队。

朱衍波先后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创新奖、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全国民航五一劳动奖章”“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空管榜样”“民航空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空管局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称号”等多项行业荣誉称号,带领的团队入选民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我们这一代民航科技工作者,需要一种情怀,一种担当。我和我的团队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唯有全力以赴,才能破浪前行!”面向“十四五”,朱衍波和他的团队将继续围绕新一代航空宽带数据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数字化管制服务,通过坚持不懈的自主科技创新,服务智慧民航建设,为空中航行更安全、更高效保驾护航,为科技支撑引领空管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安睿智)(编辑:孙文瑾 校对:张彤 审核:程凌)

责任编辑:sunwenjin 000
推荐新闻:
江西航空团委联合江西民航各单位团委举...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组织开展健步走活动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开展五一节前安全专项行动
绵阳机场顺利完成活体器官运输保障任务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开展作风建设专项工作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下好消防“关键棋”...
中南空管局运行管理中心派员参加广东省...
中南空管局通信网络中心高效完成空管光...
民航局空管局运行管理中心与中南空管局...
中南空管局全力做好地空通信设备民航准...
中南空管局技术保障中心与飞行服务中心...
“海口航空邮件快件监管中心项目—海口...
中南空管局管制中心塔台管制室多措并举...
中南空管局技术保障中心多措并举筑牢雷...
中南空管局气象中心多维度备战空管系统...
中南空管局通信网络中心通信枢纽室“星...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多维度开展春季安全教育
江西航空青年:见义勇为显担当 寒夜善举...
传承雷锋精神,闪耀国门安检——首都机...
哈尔滨机场将恢复叶卡捷琳堡航线
返回首页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06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10120170026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7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民航报》及“中国民航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民航网 办公电话:010-67355289 传真:010-67355289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2264信箱 邮政编码:1001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55289 举报邮箱:news@caacnews.com.cn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