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空港筑基 数字基建赋能 兰州机场造就区域数字经济新质
2025-05-13 12:06:00 来源:中国民航网 T 大T 小
时代浪潮中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中国和世界的前沿,正实现并掘进着未来。
兰州,西北枢纽,丝路纽带,机场建设作为核心支点,深度融合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起智慧空港新生态,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从算力中心的集群崛起,到5G-A网络在机场的率先覆盖,再到AI大模型在航空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兰州正通过系统化的数字基建布局,将中川国际机场打造成为西北地区智慧交通的标杆,同时以“航空+数字”双轮驱动,开辟城市发展的新赛道。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T3航站楼国内出发大厅(张博/摄)
算力底座——智慧机场的基石
作为“东数西算”工程的关键节点,兰州新区凭借完善的算力基础设施,为智慧机场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底座。黄河之滨,一场算力革命正在悄然展开。
兰州电信智算中心位于盐场堡,项目规划堪称西北地区的算力“巨擘”。计划今年破土动工,2026年3月完成主体结构。建成后,这座智算中心将新增1950个机架能力,可承接约4000P算力——相当于每秒能进行40亿亿次计算。其采用的先进液冷散热技术、模块化数据中心架构,不仅能大幅降低能耗,还能实现算力资源的灵活调配。
尤其重要的是:强大的算力将为机场的智能调度系统、航班预测模型、旅客行为分析等提供实时计算支持,让机场运营更加高效、精准。
兰州新区中国联通智算中心同样展现出非凡潜力。自2024年10月开工建设以来,项目严格按照国A标准打造,犹如数字时代的“钢铁堡垒”。终期规划具备9000架机柜安装能力,其中一期工程将于2025年年底投产,可容纳2000架机柜,算力规模达4800P。值得一提的是,该智算中心创新性地采用“算力池化”技术,可将分散的算力资源整合为统一的资源池,有效承接东部非实时算力需求,通过“错峰计算”模式,显著降低数据传输时延,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对于机场而言,这种弹性算力供给模式能够满足航班高峰期的海量数据处理需求,确保各类智慧应用稳定运行。
除了两大智算中心,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已形成强大的算力集群效应。这里汇聚了国家电网首个超大型绿色数据中心、中国移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数据中心等多个国家级项目。目前,园区建成标准机架2.3万架,可提供85万核计算能力,存储能力达72PB,在建标准机架5.6万架。这些数据中心不仅是存储和处理数据的“仓库”,更是驱动机场智慧化转型的“大脑”。
例如,通过对航班历史数据、气象数据、空域数据的深度分析,可提前预测航班延误风险,优化航班调度方案,减少旅客候机时间。
与此同时,兰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的建成上线,如同为算力传输架起了“高速公路”。网间平均时延降幅达83.7%,新建2000G网间传输带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建成西部地区唯一的可信路由验证系统。这使得机场与全国乃至全球的数据交互更加顺畅,为实时传输机场监控视频、旅客身份信息核验、跨境物流数据等提供了可靠保障。
网络织造智慧机场的“神经”
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T3航站楼成为西北地区智慧机场建设的标杆,而5G-A网络的率先覆盖则是其最亮眼的“数字标签”。
今年2月14日,中国移动甘肃公司在T3航站楼成功开通5G-A(5G-Advanced)3CC(三载波聚合)网络,这一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5G-A作为5G的增强型技术,不仅速度更快,还具备更高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3CC三载波聚合技术通过结合多个频段上的载波资源,将数据传输速率提升到了新高度。在T3航站楼这个40万平方米的“钢铁丛林”中,项目团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复杂的钢结构会对信号产生屏蔽和反射,地下交通中心、贵宾廊桥等区域信号覆盖难度极大。
为攻克这些难题,兰州铁塔联合三家运营商及机场方,以“同设计、同施工、同验收、同开通”为目标,展开了一场网络建设攻坚战。创新应用“室内外协同组网”技术,精准部署840个数字化室分系统、11个室外宏基站及33个传统室分合路点。通过反复测试和优化,终于攻克了23个信号盲区,将下载峰值速率提升至150Mbps。这意味着旅客在机场内浏览高清视频、进行视频会议、体验VR导航等应用时,将享受到丝滑般的流畅体验。同时,通过共享建设模式,较三家运营商自建节省投资约30%,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成本的有效控制。
机场外部,兰州市持续推进基础网络建设,为智慧机场的外延服务提供支撑。今年4月,中国移动兰州分公司成功完成移通家园、北岸公馆等10个小区的“万兆光网试点”,标志着兰州正式迈入“万兆城市”时代。万兆光网的高带宽、低时延特性,不仅能满足家庭和企业的高速上网需求,也为机场周边的酒店、商业区等提供了高速稳定的网络环境,方便旅客在机场周边享受无缝衔接的智慧服务。
智能应用激活“数字灵魂”
随着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AI大模型在机场及相关领域的应用加速落地,为机场运营和旅客服务带来了全新变革。
甘肃移动部署的DeepSeek大模型已在政务、医疗、教育等领域广泛应用,未来也将为机场智慧化运营提供创新解决方案。例如,在智能安防领域,通过AI视频分析技术,可实时识别可疑人员、危险物品,实现机场安全的主动防御;在旅客服务方面,基于大模型开发的智能客服系统,能够7×24小时解答旅客的航班查询、值机引导、行李托运等问题,提供个性化的出行建议。此外,AI大模型还可应用于航班准点率预测,通过分析历史航班数据、天气状况、空域流量等多维度信息,提前预判航班延误风险,并及时通知旅客调整出行计划。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T3三维全景行李系统(张斌/摄)
在医疗救援方面,依托数字基建的优势,机场与周边医疗机构可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当有旅客突发疾病时,通过5G网络实时传输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医院专家可远程进行诊断和指导,为抢救生命争取宝贵时间。在物流运输领域,利用AI技术对货物进行智能分拣、路径规划,可大幅提高航空货运的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未来的数字蓝图
根据《兰州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4-2030年)》,兰州将持续筑牢数字经济发展根基,加快推进兰州新区中国联通数据中心、城关区中国电信智算中心等项目建设,拓展算力应用场景,推动数字技术与机场建设、运营深度融合。
因此,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正着力成为全国领先的“全场景智慧机场”。从旅客踏入机场的那一刻起,就能享受到数字化、个性化的服务: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实现无感值机、安检;利用AR导航系统快速找到登机口;在候机过程中,可通过智能终端获取定制化的商业推荐和娱乐内容。在运营管理方面,机场将实现全流程数字化,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机场模型,对机场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和模拟优化,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同时,兰州将以机场为核心,构建“航空+数字”产业生态。吸引航空科技研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企业集聚,形成产业协同发展效应。通过举办航空数字经济论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培育创新人才,激发创新活力,将兰州打造成为西北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从算力中心的崛起,到5G-A网络的覆盖,再到AI大模型的应用,兰州正以机场建设为抓手,续写数字基建赋能城市发展的新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数字的力量,让更加智慧、美好的未来新潮阵阵。(《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路泞)(编辑:孙文瑾 校对:金杰妮 审核:韩磊)
责任编辑:sunwen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