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科研院校

中航大教师石学刚:抗击疫情的同时不断提升自我

2020-03-17 13:23:00 来源:中国民航网 T 大T 小

“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时钟敲响四声,窗外的景色不是午后余晖,相反,在宁静夜幕下向东的方向已经泛起了淡淡的鱼肚白。

3月4日的凌晨,石学刚上传好刚刚录制完的课程视频、PPT,再次检查了一下当天答疑和作业修改情况,确保没有落下某一位学生的问题,才合上笔记本电脑,悄悄地走回卧室,抓紧时间休整3个多小时,力争在早上8点的课上,抛开疲惫、以最好的状态开启和学生“隔空相见”的美好一天。

像这样的“晚安与早安”叠加的状态,自疫情发生以来,对于石学刚来说似乎成为了常态,由于家里孩子太小,录制视频的工作只能放在凌晨来进行。一段视频需要录制、试听、剪辑,觉得有瑕疵又要必须重新录制,不到30分钟的视频有时需要三四个小时才能完成,录课、备课到凌晨三四点是常有的事。

除了讲好课这份主业之外,石学刚在疫情中还担任着多个角色,他从授课、关心学生、做好舆论引导等多方面支持着学校抗击疫情的工作。

渐入佳境的严谨“石主播”

石学刚一直对教学工作怀有敬畏之心,课件上的每一个字,课堂上的每句话都力争做到精益求精,尽善尽美。本学期所授课程《民航货物运输(I)》没有现成的平台资源可以利用,只能靠自己研发内容,石学刚选择“提前录制PPT+语音视频”、“课上播放视频+直播答疑互动”的模式进行教学。同时结合时事增加最新行业资讯,比如疫情期间对全球民航业的影响及应对建议等,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在保证网络教学硬件良好的基础上,“石主播”更注重课程建设、课程内容、甚至是主播语速等软件的质量。“《民航货物运输(I)》我讲了很多轮,对于我来说是‘老”课,但是对学生来说是新的,网络课程更不能水,更要紧跟当下,充实素材。”“石主播”介绍自己的备“播”经验,“要让课程内容充实,吸引人,有理论,有实践,并且紧随行业的最新动态;制作的课件,录制的讲课视频要准确、生动。这门课我上过几轮了,为了这次网上授课效果更好,我把所有PPT重新设置成了16:9的格式,更换了新的模板,又增加了很多新的素材。录课的时候也尽量放慢节奏,给学生思考消化的时间。上课的时候,我会尽量控制播放授课视频的时长,留出时间安排互动答疑、主题讨论的活动,保证每次课都能让学生学懂学会,不留死角。”

第一次使用网络教学,不知道如何保证效果和质量,石学刚在第一节课结束后就发起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实际感受;在几节课教学后,又及时跟进了解学生对教学进度和教学节奏的反馈。“网络教学不能面对面,你无法通过学生课堂上的眼神、微表情来判断自己内容是否让他入脑入心,及时的跟进能让我更好地在下一节课及时调整。”石学刚笑谈,既然见不了面,那就通过经管人最了解的“数据”来调研判断。

正是这样严谨的态度,让石学刚从起初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到现在“得心应手、渐入佳境”,学生们也很配合,互动比课堂教学还要积极。学生余怡婕说:“石老师的课程讲的点很细致,而且内容都是紧跟当下的,比如他会让我们思考‘疫情对全球民航业造成怎样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国际民航组织、国际航协会做什么?’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去关注疫情、关注热点会有更多的收获,就是那种刷新闻的同时能思考作业答案的感觉。”

不仅学生有收获,石学刚也在网络教学中不断思考自己的收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最大的收获就是逐渐摸索出了网络教学的规律,能够熟练使用超星APP,今后录个微课、示范课什么的就不用发愁啦。”他认为目前最大的困难是网络教学的节奏会比课堂教学慢,担心会完不成教学计划,今后的课程会进行适当的调整。

对于这次疫情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催化从用,石学刚认为网络教学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比如一些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活动就完全可以在线上完成。“这次疫情让大家重新认识了网络教学的意义,也将更加重视网络教学,这也是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本该有的样子。我想在未来,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将会成为一种主流。”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温暖“石导师”

疫情隔离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网络却拉近了师生的心。相比课堂教学而言,石学刚认为线上教学更应该关注到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收获,力争做到“停课不停学,一个都不能少”。

目前他的班上有84名学生,他尽可能地兼顾到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状态。每节课课前都提前通知学生上课、答疑时间,让学生有良好的状态;下课后,对于答疑依然存在疑惑的学生,他会通过微信、QQ、电话逐一联系,确保第一时间解决疑问,不让问题过夜。

他会及时关注学生课上签到、任务完成及参与互动的情况,课后追踪每一名学生未正常参与线上学习的原因,并督促学生及时补课,跟上教学进度。

将心比心,学生也会很认真对回馈老师的给予。课堂上会有课堂测验,有的同学可能因为粗心大意做错了,甚至会像小朋友一样很不开心,希望老师给一次重做的机会。“网络好像是一个有魔法的东西,平时一些学生遇到这些问题可能都不好意思和老师交流,但是有了网络,学生也更加敞开心扉,比课堂教学时候更加在乎每一个表现的机会。”系统没有重做的选项和功能,石学刚也不希望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会鼓励和安慰他们下次再追回来!

每次网络教学结束时满屏的“老师辛苦了,下次课见!”和他回复的“保持良好心态,保护好自己,争取早日学校见!”让这个疫情中的网络课堂瞬间温暖倍增。

他教课的班级有3名湖北籍的学生,他先是通过班长联系到了每一个人,加了微信,详细了解了学生家乡疫情的防控情况,关心他们线上学习有没有困难,特别是关注他们的心态。“令人欣慰的是,几个学生的状态都很好,都保证能够按时完成课程学习。同学们最关心的还是什么时候能返校。”石学刚看到大四的学生发信息给自己说家乡在疫情地图上变白了,全面解除封锁了,并且很期待天津的疫情逐渐转好,早日开学。“我收到了很多这样的信息。他们极其渴望早日回到校园,明显感觉到同学们对中航大的依恋。”

除了保证所教授的学生班级是一个整体外,石学刚还希望他的学生能够在他的课程上学到更全的内容,不仅仅是知识内容,还包含爱国主义教育、行业教育等等。他认为疫情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契机,“学生会因为身边的人和事感动,为我们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而自豪。这个时候在课程中融入与之相关的内容,会让学生产生更多的共鸣。比如讲到货运包机的时候,我会提到疫情期间,国内很多航空公司都用包机的形式为疫区运送防控物资,中国民航在这场抗‘疫’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此次来增强学生对中国民航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对于大学二年级就励志做一名教师的石学刚来说,教学是一件能够让人获得幸福感的事情,他很喜欢和享受和学生相处的状态,会让自己也觉得很年轻。“跟学生接触多了,你能很明显的看到他们的变化,入校时的青涩、害羞、不善言辞,经过几年的蜕变,得成熟、阳光、充满朝气,会觉得很有成就感。看到他们成长、成才,毕业后都能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色,而这里面恰恰有你一点点的贡献,心里也是一种安慰。”石学刚与学生的交流从来不局限于专业知识,还有实习、找工作、考研、出国留学等等他所经历的事情,他都很乐意为学生提出一些建议。

不惧困难 挑战自我的“石记者”

疫情期间学校面向全校招募教师志愿者,石学刚被选为了“新闻志愿者”,配合宣传部做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大力宣传一线干部职工抗击疫情的感人事迹、先进典型,讲好民航大学故事。

“说实话第一感觉有点懵。当时填报志愿者的时候都思考了一下会到哪个岗位做什么事,唯独这个岗位没有想,觉得自己没什么经验。”石学刚坦言自己对“新领域”未知,但同时他很快转变了角色,接受挑战,“既然入选,我责无旁贷,说明组织信任我,这样一个机会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校,反正方法总比困难多。”

带着这种韧劲,石学刚开启了首次新闻报道之旅,在备课、讲课、照顾家庭等多项活动中,挤出时间,参加每一次新闻志愿者的线上培训,积极参与选题策划,为选题找支撑素材。

为了做好采访,石学刚先根据选题方向筛选合适的人选,再结合自己对培训内容的理解,立足于融媒体,搜集受访对象的图文素材,为了让报道具备可读性,反复与受访对象确定数据、主题感受、场景还原等。

在进入“记者”角色的第一周,石学刚就高效率地完成了采访任务,同时获得“敏锐嗅觉”新技能。在3月9日“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的时候,他第一时间回传了授课班级学生的视频感受。“经历了选题策划、采访、编辑整理、丰富细节等一系列采访过程后。我觉得自己对新闻工作有了新的理解,这也是一种自我提升,我能以新的角度分析看待疫情期间消息报道,甚至可以在选题策划中滚雪球般地联系到更多的新闻点。我希望能够提供更多彰显中航大师生的特色的素材,从新的领域为抗击疫情贡献一份力量。”石学刚如是说。

“原来是石老师,我上过他的课,没想到他还是一名教师记者!”融媒体中心的学生编辑陈蕴仪看到文章署名直言,“上石老师的课,我感觉课堂氛围很融洽。石老师对时间的把控能力很强,他总能有条不紊、不紧不慢地将当堂的知识全部传授给我们;对于我们提出不懂的地方,石老师也能耐心地为我们解答。”她为多面手的石老师点赞,也立志要以石老师为榜样,做一名全面发展的“斜杠青年”。

韩愈曾在《师说》中讲“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当今环境下教师已不仅仅在知识的领域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他们也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作为榜样引领着学生向前。(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陈红叶)

0 0 0

责任编辑:wanglei

推荐

登  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绑定手机号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立即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