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民航空管

李晓军:管制精英中的“技术工匠”

2018-07-12 11:17:00 来源:《中国民航报》 T 大T 小

日复一日的忠诚坚守,让他完成了从管制员到管制教员、再到资深检查员的华丽蜕变;年复一年的刻苦钻研,让他成为空管行业首屈一指的设备专家。普通岗位上的双重身份,意味着双重的责任和使命。凭借对空管事业的满腔热爱和吃苦耐劳的韧劲儿,已过不惑之年的李晓军,带领团队成功解决了空管发展中一个又一个难题,见证了一座又一座里程碑的树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面对复杂、深奥的技术问题,李晓军总是乐呵呵地去探个究竟,他总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001年,李晓军开始管制工作。2004年,他从管制一线被调入安全业务室。虽然工作重心有所转移,但他主动请缨,坚持在一线值班,并利用休息时间在业务室钻研设备。

保障安全是管制工作的根基。在管制一线,他始终以过硬的技术和强烈的责任感捍卫着航空安全。在班组里,他是资深管制员,同时又是管制教员和检查员。身兼数职的他要求自己时刻以最佳状态投入到管制指挥中,特别是在重要空管保障活动期间,每一次都能看到他靠前指挥的身影。他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做一名优秀的管制员,是做好其他一切工作的前提。

助理管制员(协调席)是避免不安全事件发生的第二道关卡。为了减少协调席的工作量,让助理管制员有更多的精力监控飞行动态,李晓军努力钻研AIDC相关技术,提高了计划的准确性。

在管制指挥过程中,管制员发布指令后,机组误听、误操作的情况时有发生。当遇上飞行流量大或是复杂天气时,误操作会给周边的航班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这一直是困扰管制指挥的难题。

在最新与28所共同研发的S模式雷达项目中,李晓军通过S模式的增强功能,达到管制员可以直接监控机组操作、判断操作准确性的目的,大大减轻了管制指挥的压力。此技术一旦投入使用,将助力安全端口前移。

每一次升级改造都是零差错

新技术追求永无止境。作为管制数据负责人,李晓军多次与技术保障部门和软件厂家技术人员探讨,根据管制指挥需求调整设备。

北京的空管主备自动化系统每年由于航路更新、软件升级等重启20多次。为避开管制指挥的繁忙时段,减少运行风险,历次软件更新升级都选在夜间飞机最少的时候。

有好几次,他和设备人员凌晨来到管制大厅,遇上航班量较多,他就坐在那里等运行平稳后再调试,值班力量欠缺时就及时补上。正是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奉献精神,确保了10多年来北京空管自动化系统每一次升级改造都是零差错。

日复一日的付出收获了丰厚的回报。李晓军参与研发的管制员通话负荷系统,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测试和验收,已经在华北空管局安装使用。该系统引接空管自动化系统的综合航迹信息、内话系统的语音信息等,可以使值班领导及时掌握管制员的实施通话负荷、工作强度信息,便于及时调整人员配置、平衡扇区流量,为上级统筹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未来,这一系统将与指纹值班系统相关联,快速地进行人员匹配,从而为鉴定管制员资质能力和工作质量等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投入到新机场空管工程中

在李晓军身上,始终能感受到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不忘初心的信仰。他深信,只要愿下功夫,再难的技术难关都将被攻克;他深信,只要敢于创新,用技术手段减少人为失误不再是梦想。

2017年,李晓军投入到新机场空管工程的设计中去。作为该项目管制技术负责人,他承担起标书编写、技术谈判、系统设计等多项工作,确保各关键节点按时完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李晓军出色的技术和坚韧的钻研精神,得到了业内专家的一致认可。李晓军认为,民航局空管局科学技术三等奖、华北空管局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励只是对过去的肯定,未来的任务要更重,更要埋头苦干,披荆斩棘,奋勇向前。(《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周业勤)

0 0 0

责任编辑:wanglei

推荐

登  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绑定手机号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立即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