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天“空中转运”传递民航力量——民航系统保障内蒙古驻呼高校学生回家纪实
2022-11-13 19:29:00 来源:中国民航网 T 大T 小
10月30日02:39,急促的手机铃声划破长夜……“陈总,自治区决定启动驻呼高校20余万学生大转运,其中民航承担远距离学生转运任务,马上发给你第一批转运信息,请立即做好准备。”
任务就是命令,军人出身的内蒙古机场集团总经理陈建军马上召集保障专班,在寂静的深夜火速开启了中国民航史上少有的在有限时间里大规模转运高校学生的航空运输保障工作。
运力从哪来?航权有没有?时刻怎么协调?哪个航空公司可以飞?用哪个机型飞?目的地是否接收?怎样确保学生高效安全返乡?保障人员够不够?……一面在与疫情赛跑,一面是一系列从未碰到过的困难,在这样特殊和紧急的情况下,中国民航用“高效、协同、担当”做出了回答!
高效审批
申请民航包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涉及临时航权申请、召开运输委员会讨论、确定航空公司、申请时刻班期、批复航权及时刻、编制航班计划等一系列工作,最快也得一周的时间。在了解情况后,民航局第一时间做出安排:“孩子的事是大事,背后是千万家庭的期盼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一定要审批加速、流程加速、协调加速,确保万无一失。”民航局重大办领导说。据了解,为了更加高效地完成审批,民航局改变工作方式,将该项任务的审批权下放至了民航华北地区管理局。拿到接力棒,民航华北地区管理局开始全速奔跑,成立专班,盯信息、盯审批、盯流程,开启了即来即办、速办速批的工作模式。
呼和浩特机场成为内蒙古驻呼高校学生返乡任务的出发机场
民航是按区域实行管理的,每个地区管理局都相互独立。“此次学生转运,时间紧任务重,有时一条航线的审批,需要多个管理局同时进行,但是大家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重大紧急航空运输保障任务面前,只要兄弟管理局一吆喝,全民航就会一起发力。”在民航内蒙古监管局工作多年的运输处处长古远志说。
截至目前,转运高校学生涉及民航华北地区管理局、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在各地区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驻呼高校学生已陆续抵达温暖的家乡。
应飞尽飞
呼和浩特此次疫情隐匿性强、传染性大,高校里来自自治区外的学生分布广、目的地分散,给老师们的统计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为确保学生规律休息,统计一般在白天进行,等到了晚上汇总报给自治区教育厅,教育厅核对无误再发给内蒙古机场集团,往往已是深夜。
“微信群里接收到的每一条转运信息,就像是一声发令枪响。”内蒙古机场集团副总经理张军这样形容每天的工作。他的团队负责对接自治区疫情防控指挥部专班和民航华北地区管理局专班,协调自治区教育厅和航空公司开展有关工作。团队共9人,来自于内蒙古机场集团和呼和浩特机场,他们已经习惯在半夜开工,这样在清早一上班就可以与各地区管理局和自治区有关单位沟通联系了。因疫情隔离在家,微信群成为主战场,确定工作流程、固定材料模板、盯人盯事、每日总结等工作机制,确保了居家办公期间的最大效率,为的就是让学生们早日回家。
内蒙古机场集团学生返乡运力协调群开启线上联席办公
而时刻牵挂呼和浩特高校学生返乡之路的,还有各大航空公司。第一批学生转运,与中国民航冬春航季换季是同一天,按照惯例,新航班计划执行的第一天,航空公司会有很多事情需要协调和处理。万事开头难,与时间赛跑,基地航冲在了前面。国航内蒙古公司主动请缨,在换季第一天就执行了三架次学生返乡航空保障任务。“没什么可犹豫的,我们是基地航,对这座城市是有感情的,只要需要,我们就上”。国航内蒙古公司总经理万庆朝在当日保障完最后一个航班时说道。
多家航空公司积极承担内蒙古高校学生返乡航空运输保障任务
自呼和浩特高校学生返乡工作启动以来,国航内蒙古公司共执行24班学生转运飞行任务,除此之外,祥鹏航空、江西航空、南方航空、首都航空、厦门航空等航空公司纷纷抽调各岗位精兵强将,安全、快速、周密做好各环节保障工作,天津航空、重庆航空、东海航空、北部湾航空已制定计划,正在提请审批,共同为莘莘学子架起了归乡的空中坦途。
一夜未眠
叮——“双方政府的公函已经整理完毕”
叮——“局方已经完成审批”
叮——“《11月9日航班计划表》已经确定”
……
晚上22:36,内蒙古机场集团学生返乡工作群里的信息还在不停闪烁。此时,自治区教育厅正在向航空公司出具返乡学生确认函,航空公司根据名单连夜出票,而此时,已接近凌晨4点。
呼和浩特机场运行指挥工作人员在深夜修改航班计划
深夜的同一时间,呼和浩特机场运行指挥中心电话响起:“11月9日,国航将执飞5架学生包机,预计保障600名学生返乡,首班起飞时间9:00。”闪烁的电脑屏幕上,运行指挥员王志军和同事开始对照保障方案,迅速制作当天的学生返乡航班计划。安静空旷的运行指挥中心大厅,键盘敲击声和电话铃声此起彼伏,能够成行的学生人数还在不断变化,需要随时调整航班信息。而此时,呼和浩特机场安检员魏小龙也从睡梦中醒来,这是他在闭环内的第36天。简单洗漱后,他决定把早饭“省略”,午饭与晚餐“合并”,因为当天的保障需要穿着防护服10小时。在航班保障人员进场前,呼和浩特机场航站楼管理部的李妍欣正在向自动售货机里补充牛奶、饮品、方便面等,为早起来不及吃饭的学生们备足货品。此时,塔台的灯光已照亮机场、航油车正在缓缓驶入指定机位。
温暖启航
我们有回家的机票了!接到可以回家的消息后,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学生张敏(化名)每隔几分钟就看一下手机信息,让她没想到的是,从通知收拾行李到拿到机票启程,仅用了一天的时间。“我很快就能坐飞机回去了”,她哽咽着和父母打电话分享了这个好消息。
返乡学生顺利登机
当学生们乘坐大巴车抵达机场,呼和浩特机场总经理孙广平早已守候在运行指挥大厅,他向工作人员确认完保障进度后,聚精会神地盯着显示大屏,在这里,保障现场的每一个点位都可以一目了然。
为了确保学生有序返乡、安心返乡、平安返乡,出发地机场和目的地机场跨地域展开“手递手”合作。出发地呼和浩特机场精心设计了“绿色回家路”,让学生们用最短的路线,登上回家的航班;成立了志愿者队伍,在安检、值机、行李打包等各环节提供点对点服务;保障人员采取一主班、一备班、一应急的精准管理模式,确保疫情下的机场备勤力量充足。
工作人员在雨中完成保障任务
09:00,CA9631准时起飞,
11:10,CZ5859准时起飞,
12:00,8L9592准时起飞,
13:15,JD8005准时起飞,
13:20,MF8140准时起飞,
……
航班平稳落地,张敏感觉“像做梦一样”。一路上,前后奔忙的老师、机场细心引领的小姐姐、整理行李的大哥、提醒大家别落下物品的安检帅哥、飞机上热心的工作人员……他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忙碌的背影、温暖的关切,让张敏的这次飞行充满了温情与力量。
目的地银川机场、昆明机场、兰州机场、厦门机场……纷纷举起“欢迎回家”“家乡欢迎你”的条幅,摆渡车到位、引导人员到位、检测人员到位、专用大巴车到位……学生们心心念念的家乡,有着同样一群民航人,用着同样的方式,欢迎学生们回家。
从10月30日开始到11月12日,民航系统高效、协同、担当,共保障内蒙古驻呼高校学生返乡包机39班,返乡学生5710人,航班目的地东至杭州、西至西宁,南到海口,涉及内蒙古自治区内、区外16个城市。“这次保障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民航的速度与担当,我们当日提出转运需求,一般情况下,第二天就可以起飞。”看着一批批学生顺利返乡,自治区教育厅领导不禁感慨道。
一架架承载着希望与梦想的航班,搭载着学子们抵达温暖的故乡。期盼儿归的父母留下了眼泪、在外求学的孩子留下了眼泪,但民航系统各岗位工作人员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份笑容承载了“人民航空为人民”的初心,温暖而坚定!
看着群内不断闪动的消息,民航局、民航华北地区管理局、空管局、航空公司、油料公司等民航各单位又开始忙碌起来;回到公寓的魏小龙吃到了今天的第一餐热饭;李妍欣与中联地服的同事们做好了第二天的区域消杀计划,大家都松了口气,谈笑中也在猜测明天将有多少名学生可以回到家乡。
任务还在继续,返乡之路不再遥远……(中国民航报 通讯员王羽娟、樊菊)(编辑:孙文瑾 校对:王亚玲 审核:程凌)
责任编辑:sunwen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