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国际机场规划选址推进纪实
2016-11-21 14:28:00 来源:《中国民航报》 T 大T 小
率先打造“全通型”样本
青岛新机场——一个总投资超过400亿元的大项目,必将对这座城市的交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在现场调度新机场高速公路规划选址情况时,张新起明确要求,统筹推进新机场、综合交通体系和临空经济区的建设,打造国内首屈一指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青岛市交通运输委负责人表示,以青岛新机场为圆心,一个涵盖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多种方式的立体化、“全通型”、零换乘交通网络,将在青岛及周边地区加速形成。
以铁路方面为例,将规划建设济青高速铁路穿过机场并设机场站,新建自胶州北站经机场至红岛站的铁路交通走廊,连接正在建设的青连铁路、青荣城际铁路和已运营的胶济客运专线,形成新机场与周边城市快速连接的铁路网络。
四面连接,八方会聚。多种交通方式的接入,让青岛新机场与山东乃至全国的交通连接更为紧密便捷。投入运营后,青岛新机场将实现1小时通达青岛全域、1.5小时~2小时覆盖山东半岛主要城市的客货运集疏目标,地区辐射能力将大幅提高。
根据规划,到2025年,胶东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将达3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将达50万吨。届时,这里将成为国家级关键交通节点、面向日韩地区的区域门户机场、环渤海地区的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机场。
今年5月,青岛新机场跻身国家综合交通枢纽重大建设示范工程。“青岛虽然是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却因之前未进行系统性的综合交通规划,不能满足未来城市对快速立体集疏运的需求。”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而随着国家综合交通枢纽重大建设示范工程的建设,青岛的综合交通体系将迅速完善,在全国率先打造出一个海陆相连、空地一体、便捷高效的‘全通型’样本。”
开启全新的时代航程
着眼未来,青岛市委、市政府已围绕胶东国际机场进行了更为宏大的布局:打造国家级临空经济区。
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一位学者提出“第五波理论”,认为航空运输是继海运、运河运输、铁路和公路运输之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五冲击波,能够突破单一运输功能限制,通过与多种产业有机结合,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截至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临空产业区或经济区都是随着机场发展而自发形成的,缺乏统一有序的规范和管理。对此,青岛市委、市政府超前谋划,利用后发优势,提出“依托新机场,统筹陆海空,建设航空城,发展大青岛”的设想,在国内率先与新机场同步规划临空经济区,打造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高端临空产业基地、自由贸易空港试验区和现代化生态智慧空港城。
“青岛临空经济区地处我国北京、上海和韩国首尔的中间位置,是衔接京津冀、长三角和沿黄流域的重要枢纽及面向日韩的空中门户,区域优势明显,发展临空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一位业内专家指出。
随着胶东国际机场投入运营,航空运输服务、通用航空运营、航空研发与制造、临空产业全链条发展的高端航空产业体系将在青岛加速形成。到2020年,临空经济区将初步形成以航空运输为主、配套服务健全、产业活力凸显的国际化、现代化航空产业体系;航空产业成为青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力军,成为青岛国际城市建设、国际品牌形象及国际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力量。
建成后的胶东国际机场,运行等级将为民航机场最高级别4F级,一期工程以2025年旅客吞吐量3500万人次、货邮50万吨、飞机起降30万架次的标准设计;远期以2045年为目标年,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5500万人次、终端6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0万吨、飞机起降45万架次的保障需求。届时,这里将成为国家级关键交通节点,成为山东省唯一的内连全国、外接全球的世界级中转枢纽和国际门户,带动青岛市对内、对外贸易交流裂变式发展。
胶东国际机场建成之后,将充分释放青岛北部老城区发展空间,助推“品”字形三城联动空间战略加速实施,打造具有较强世界影响力的新型国际湾区都市,形成大青岛的全新发展格局,并为青岛全力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国内重要的区域性服务中心、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一个更为坚实的支点。
责任编辑:张薇